给100元找99.5元村里的份子钱只收5毛
淄博南太合村红白喜事不摆酒席,已坚持30多年
2016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份礼单上的一页全是五毛“份子钱”。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在农村,不少地方都有办红白事请客送礼的风气,有的大操大办还要随一大笔份子钱,让人苦不堪言。可是在山东淄博的南太合村,这里的红白喜事随份子都是5毛钱,而且这个规矩还坚持了30年。家有喜事不必大操大办,少了人情负担,但同样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本报记者 樊舒瑜 通讯员 宋晓            
  5毛钱的礼金成了
这个村最大的骄傲

  山东淄博南太合村是个有着900多口人的村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村里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村子里的红白理事会就会无偿去主家帮忙,账房将礼钱收齐后,交到当事人手里,乡里乡亲只收5毛钱礼金。
  2日,记者在南太合村见到了村红白理事会的几名成员,他们都是由村民投票选举出来的,五个理事会成员,最小的55岁,最大的76岁。“村里有人家结婚的时候都会列出一个名单,上面都是相熟的亲朋好友。除去名单上的人,其他来随份子的街坊一律只收5毛钱。”曾经干村干部的理事会成员路荣发介绍,如果没拿零钱,给100元便会找回99.5元。
  “当时为孩子操办婚礼,收到的是100多份5毛钱的礼金。”今年72岁的南太合村村民李方美介绍,当时手中拿着一沓5毛钱,她没觉得恼还很高兴。这种场景对南太合村的村民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就开始延续收5毛钱礼金的传统,30年来这个规矩就一直没变过。其间,虽然也有一两名村民将礼金涨到两元,但事后遭到异议,后来就再没有人破坏规矩,5毛钱的礼金成了他们村最大的骄傲。另外,南太合村红白喜事不摆酒席,只准备几桌饭菜,招待来帮忙的亲戚朋友。
  “村里每年的红白喜事在15到20个,光份子钱上面就能为大家省下不少钱。”路荣发说,如果去其他村里参加红白喜事,就按那些村子的风俗习惯来,但是来南太合村随份子钱,除了亲戚朋友,都是5毛钱。
  “我们村里的红白喜事随份子每人至少要50元钱,多的上千块也有。南太合村只随5毛钱份子钱令人羡慕,如果我们村也这样,一年下来家里也能省下一笔钱。”邻村的村民小张说。
“钱少情意在,
感情不是用钱买的”

  节约风气的盛行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据76岁的村民路福顺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两毛钱礼金全家几口人都去吃席,这样婚宴至少得摆上几十桌。“那时候大家宁可吃不完把饭菜一盆盆倒掉,也不能准备少了给乡亲落下口舌,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
  “后来在干了30多年的老村干部的提倡下,经过村民的协商一致决定,统一把份子钱调成5毛钱,之后就一直没变过。”路福顺说,“虽说现在谁家都不差这5毛钱,但这事在村里却形成了传统。随上5毛钱,拿回一包喜糖,挺开心。虽然婚礼不像别的村那么热闹,但是节省了人力财力。村里人到主家只是庆贺、帮忙,完了就各自回家吃饭,只有男女双方亲属留下来吃饭,婚礼半天就能进行完。”
  按照现在的物价,一包喜糖,5毛钱可买不回来,这不是赔本吗?不过,村里人觉得,孩子结婚是喜事,但也没必要花太多钱,钱少情意在,感情不是用钱买的。
  “虽然礼金少,但乡亲们之间并没有因为随礼少而变得生疏。”据路荣发介绍,久而久之,5毛钱的份子钱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习俗,现在就是有人提议涨钱,大家伙儿也不会同意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