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潍坊学艺,演绎“追风筝的老人”
做风筝十几年,花样百变数不尽
2016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维庆向记者展示“国徽”风筝,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放起来。
     本报滕州3月2日讯(记者 甘倩茹) 又到了一年放风筝的季节,滕州善南东街的岗子新村,有一位花甲老人是做风筝的好手。老人叫冯维庆,内退后因为喜欢风筝,只身去潍坊学艺。十几年来,老人做的风筝已经数不胜数。
  在冯维庆的工作室中,记者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风筝。有110米长的“龙头风筝”,还有发光的“孔雀风筝”,“七仙女”、“赛车”、“礼花”风筝,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冯维庆出生于1951年,花甲之年的他腰杆笔直、声音洪亮,他告诉记者自己身体特别健康,都和他常年放风筝有关。“我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巧手,小时候他经常糊风筝给我玩。那时候条件不好,风筝都是纸糊的,用高粱秸秆做骨架。”冯维庆说。后来冯维庆被分配到滕州热力公司工作,即使参加工作了,他每逢周末如果天气合适也出去放风筝。“后来结婚生子,就一家人去放风筝,感觉特别幸福。”冯维庆说,放风筝一直是他从小到大的兴趣爱好。
  2002年,冯维庆从单位内退,一下子闲了下来有些不适应。“在电视上看着潍坊风筝节有大风筝,所以我便心里盘算着要做个大风筝放。”冯维庆说。
  冯维庆虽然小时候跟着父亲一起糊过纸风筝,毕竟只是逗乐的手工。有了做风筝的想法之后,冯维庆没多犹豫就去了潍坊学手艺。后来他从潍坊进了材料,回家以后开始自己做。冯维庆做的第一个大风筝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脸谱”风筝。“做大风筝真不容易,我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然后用缝纫机裁剪,最后还得收角。做风筝最难掌握的莫过于控制平衡,这需要很多失败的经验才行。”冯维庆说。有一个“国徽”风筝也独具特色,这是冯维庆去年专门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做的。“整个风筝高、宽均为2.5米,由于风筝大,得两个人一起才能放。”冯维庆自豪地说。
  冯维庆不仅做风筝,也是一个放风筝的高手。因为放风筝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干脆几个人一起共放一个大风筝。“2007年,我们去潍坊参加比赛,想不到初次参加就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从那之后,冯维庆和朋友们经常去参加放风筝比赛,并且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很多人每天都要面对电脑,年纪轻轻颈椎就出现了问题,其实放风筝对颈椎视力都很好。”现在春回大地,正适合放风筝,他希望大家可以去户外感受春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