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龙
自从媒体呼吁放生者放过大明湖之后,大明湖刚刚“松口气”,济南的其他湖泊、水库又“遭了殃”,成了“臭鱼烂虾湖”。不少行善之人只见放生那刻鱼儿的欢蹦乱跳,却未曾想到自己那刻亲手引燃了生态灾难的“导火索”。放生本是件好事,但是盲目放生就成了杀生。行善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放生,还是多走点儿心吧。
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境界追求高了,放生也渐成一种时尚。以慈悲护生之心,救助受伤或濒临死亡的动物,放归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去,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到大明湖看放生,一度成了明湖一景,那时放生的行为也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可时间一长,不速之客的到来让放生变了味。现实生活中,巴西龟、鳄龟,甚至爪蟾都成了湖泊的“座上宾”。一来二去,弄得大家都不太敢去湖边玩了,生怕碰上什么“水怪”“湖怪”。
其实适量放生,靠生物的优胜劣汰,尚能基本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可问题在于,现在放生搞起了规模化、批量化。若是隔三差五就有整车的鱼虾往湖里倒,任凭多大的湖泊也受不了这种折腾。更何况,咱本土的鱼虾本身就是许多外来物种的“盘中餐”,把这些“大神”请进湖里不就等于是引狼入室吗?
放生,有人是出于祈福、还愿,有人则是出于爱心和良知,无论哪种情况,应该是善始善终的,这样才算功德圆满。如果真心实意要做好事,最起码该考虑一下后果吧,如果放生的鱼会大量死亡,或者是放生的生物会给其他生物带来灭顶之灾的话,这样的放生还不如不做。毫不客气地说,盲目的放生行为变成了“杀生”。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合理开展放生活动,对于制止乱捕乱杀动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既然市民有这方面的需求,有关部门不妨整理个名录,明确界定哪些物种可以放生,哪些物种要谨慎放生,哪些物种绝对不能放生,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科学放生。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划定专门的放生区域,定期统一组织进行放生,普及生态科学知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