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好工作,回家乡办电子厂
郓城“后08”梦业创圆手携弟兄
2016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文/片 通讯员 杨静 李英
    记者 崔如坤  
    “大家伙儿知道吗?师杰兄弟俩获奖了,好像是叫‘县长创业奖’,5万奖金呢!”“看看人家,原来也是打工仔,现在自己当了老板,真是有出息……”3月7日一大早,郓城县潘渡镇郝庄村就炸开了锅,崔师杰、崔师论兄弟俩再次成了全村关注的焦点。

不忘初心,农村娃走上创业路
    崔师论出生于1981年,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刷过盘子,下过煤窑,在工地做过小工,吃过很多苦,钱也挣得少。后来,崔师论到一家韩资电子企业上班,凭借能吃苦,又勤动脑,一步步从车间操作工干到产线班长、主任,最后坐到了部门经理的职位,事业可谓顺风顺水,可是他并没有满足现状,因为他心中一直有创业梦,想通过创业证明自己的价值。
  2013年是崔师论命运转折的一年,当时一个朋友偶尔提到有个名牌手机耳机喇叭的订单,要找厂家做,问崔师论有没有兴趣,一句简短的发问,燃起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创业激情。当天他就回到老家,找来哥哥崔师杰商量,经过几天的慎重考虑,他俩决定在家乡大干一场。
  哥哥崔师杰比他大一岁,也是一名“80后”,哥俩感情一直很好。但万事开头难,资金、厂房和技术如同压在头顶的“三座大山”,一度让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个时候,哥哥在家建厂房,我外出学技术,办厂的钱也大多是借来的,当时村里人听说我俩要办工厂,不少人怀疑和嘲笑,但是我俩谁也没说过放弃!”崔师论说。
  在村民的质疑中,兄弟俩开始了创业路。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自己学设备维修,一遍遍的拆解、组装;车间出现问题,哥俩就商量着解决,有时也会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吵到田间地头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开始自己研究耳机零件的原始模具,画出样图找别人制作,从而有了真正属于他俩的技术成果。
  “建厂刚开始时,因为工人技术水平达不到,导致产品合格率低,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连工人工资都拿不出来,那个时候是真难啊,我俩也有些动摇了,但是晚上俩人往河边一坐,说说心里话,相互鼓励着,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哥哥崔师杰动情地说。
  心中的创业梦成为他们坚持的动力,他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从做“创业梦”的人变成了全县创业标兵。
乘风破浪,怀揣梦想勇敢闯
    在兄弟俩的努力下,公司从最初的十来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10多人,每年600多万元的电子器件订单额,使兄弟俩尝到了返乡创业的甜头,也使村民们对他俩刮目相看。
  他们不仅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更是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这个工作劳动强度不大,工资计件也很合理,上班不影响照顾家里,一个月至少能挣个一千五六,俺们周边几个村的妇女都愿意来这个电子厂干活。”工人王玉梅一边干活一边告诉笔者。
  郝庄村具有当前我国大多数乡村的普遍特征: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老幼妇孺留在家里守护着土地。对于这些“出不去”的妇女来说,这种家门口的工作成了“香饽饽”。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回想起创业的过程,兄弟俩感慨万千。
  今年年初,郓城县被国家发改委、人社部批准为“结合新型城镇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崔师杰、崔师论兄弟在内的10名返乡创业人员,每人获得5万元的“县长创业奖”,这大大激发了兄弟俩的实干热情。“我们要乘着这股创业风,实现自身价值,为家乡发展多做贡献”。谈起今后的发展,兄弟俩满怀信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