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一村民投资650万元筹建起合作社,把23个高温大棚返租给众乡亲
3年带动6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
2016年03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显明在为香瓜拍照,进行网上销售。
     本报记者 李凤仪 通讯员 汪允成

  在成武县苟集镇有这样一位农民,他投资650万元筹建起合作社,把23个高温大棚返租给众乡亲,3年时间带富60多户贫困群众,村民送外号“王大胆”。“王大胆”名叫王显明。有村民这样形容:在苟村集镇,只要提起王显明,那故事就像入秋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就多了去了。


□大棚只租给家庭困难的群众
    今年39岁的王显明是成武县苟村集镇苟村集村的农民。他17岁中学毕业后,先后开过磨房,贩过蔬菜,干过营销等工作,多年的辛苦经营,使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看到身边农民种地,一年辛苦还挣不到多少钱,我就琢磨着做个合作社,种一些经济作物,可以帮乡亲们致富。”王显明经过多日考察论证后,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投资650万元成立了成武县“广通”农民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理事长。
  建社伊始,王显明就以土地作价入股(每亩1500元)、土地直接入股、农机入股等办法,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0多亩,化零为整,对土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治理,变昔日土地的南北植向为现在的东西植向,从寿光请来了技术员,一次性建起了23座高标准蔬菜高温大棚。
  同时,制定大棚租赁制度,只租赁给家庭困难的群众。“家无经济收入的要,家有上班拿工资的不要;家里困难多的要,经济条件好的不要;住土房的要,住楼房的不要。”王显明说道,当时以每棚1万元的价格返租给贫困户,不到两天,23座高温大棚便“棚棚有主”。

□为新鲜蔬菜找到“理想婆家”
    为了保证每个蔬菜大棚都能盈利,在技术上,王显明高薪从寿光请来高级技术员,专门从事高温大棚的管理;聘请西北农业大学的高才生,专门解决露天蔬菜的生产技术难题;聘请县农业局的3名高级农艺师,解决了一般农业种植技术难题;并设立了农资部、技术部、农机部等,就连社员用瓶杀菌剂,也都要凭“三联单”到农资部去领取,实现了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
  与其他农民不同的是,王显明善于琢磨和思考。为解决夏天蔬菜的流通问题,合作社建起了制冰厂,日产冰块达240吨。产出的冰块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还远销到了湖北省的荆门市。当年6至8月,仅供应社外用冰,制冰厂就为合作社创收12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引进了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解决了部分蔬菜因菜贱伤农的问题。
  在销售上,善于经营的王显明为给自己的新鲜蔬菜找到理想的“婆家”,首先和“三信”超市建立了牢固的供货关系。同时,又和济宁、商丘及周边县市的27家大型超市签订了供货合同,朝发午至,日销蔬菜40余吨。  
  “在这里种菜无需担心技术、资金等问题。只需要下力气干活一年能挣个七八万。”来自孙寺镇的宋聚雷很是感谢合作社让自己脱贫致富。
□“让更多的乡亲富起来”
    “有人喊我‘王大胆’,说实话我的胆子特别小,别看现在合作社拥有办公楼、蔬菜脱水加工车间、制冰厂、农业技术服务门市、‘菏成’牌商标,5个无公害蔬菜品种,这些和亲情、乡情比起来,渺小的太多了。”说到这里,这个近40岁的汉子眼角里不由湿润起来。
  王显明说:“1996年年关,因做生意亏了本,日子十分拮据。眼看到了腊月二十八,却连过年的钱都没有,孩子在摇篮里饿的‘嗷嗷’直哭。媳妇咬牙剪断了辫子,卖了38块钱,给孩子买了30块钱的奶粉,靠剩下的8块钱买了1斤猪肉、2斤盐。乡亲们听说了我的情况后,纷纷走进门来,这个送袋米,那个送袋面,就连门上贴的对子,都是乡亲们给买的。望着乡亲们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我明白了什么是亲情,什么是邻居。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贫困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王显明筹建的合作社有了牢固的供货关系,日销蔬菜40余吨,带富了60多户贫困群众。该镇孔楼行政村的张绪同说:“我从前在家种中温棚,种了几年,也没富起来,银行里还有欠款。来这里租了‘王大胆’一个棚,一年下来就收入10多万,除去租金和各种投入,净落个七、八万元。”
  王显明的举措,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给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目前正想方设法帮助他将另外13个高温大棚建起来,让更多的人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