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存在的问题,既是食品外卖领域需要面对的,也是“平台经济”面临的共性问题。平台的存在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放手”,反而由于隔着平台这一层,监管的范围和难度加大了,需要的力度也就更大了。
“上班族”和“学生党”以及诸多宅男宅女,这两天受到的惊吓可不小。备受他们青睐的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被央视“3·15晚会”扯掉了华美外袍。社交平台上的议论一波接着一波,足见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可回到现实生活,校园里、写字楼下、居民区内,外卖小哥一如既往地活跃。原来,熟悉监管风格的“智者”,认准了媒体曝光之后的外卖最干净,也有人早就心灰意冷照吃不误了。
按理说,网络外卖平台这个“新事物”,带来的应该是多赢的局面:“吃货”们不用外出就能享口福,餐饮业主省了不少门店房租,平台靠点击量获取利益,社会上还多出送外卖这个就业路子。这是“互联网+”在生活领域开辟的新市场,有“饿了么”这样从小到大的创新企业,也吸引了互联网巨头来此开疆辟土。方便生活、拉动消费,网络外卖平台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子,对国计民生都是有好处的。
然而,就像美食图片背后藏着脏兮兮的黑作坊,看似一派兴盛气象的网络外卖,却暴露出监管方面的漏洞。央视“3·15晚会”上揭露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鲜,早就有媒体做过类似调查,涉及的也不止“饿了么”一家。所谓的新热点,还是老问题——网络平台对店家的审核不严,让黑作坊有了可乘之机;职能部门对平台疏于监管,放任平台间无序扩张恶性竞争。
别看财大气粗的互联网企业,总是打着回馈顾客的旗号“烧钱”,其骨子里仍是追逐利润的,监管稍有放松,就等于给商家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的确,充分的竞争会让商家自觉自律,但别忘了,若是没有监管的及时有力介入,很可能使某个领域陷入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为了比拼食品丰富、价格便宜,平台就为低成本的黑作坊敞开了大门。
于是,央视对外卖平台的曝光,更是给监管部门提了个醒,在互联网平台兴起的今天,相应的监管体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上,“饿了么”存在的问题,既是整个食品外卖领域需要面对的,同样也是“平台经济”面临的共性问题,想想二手房交易网站上泛滥的虚假信息,想想网购平台上售卖假货的店铺,再想想靠虚假资料入驻打车平台的“黑车”……
平台的存在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放手”,反而由于隔着平台这一层,监管的范围和难度加大了,需要的力度也就更大了。现在一个大的趋势是创新监管形式,由平台监督经营主体,由行政部门监管平台。这里面就对法律责任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最现实的困境。拿“饿了么”被曝光来说,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可除了几个黑作坊被端掉、一批无证店铺被下线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动作了。
人们不禁要问,“老总”署名的道歉信,或是不痛不痒的罚款,就能让平台改过自新吗?亡羊补牢式的执法,以及“早就查过”的说辞,就能让监管部门接受教训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影响着人们对整个消费环境的信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