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少一些,“工匠”多一些
2016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以论文论英雄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那些在一线从事生产的工人,甚至是医生、教师,都安心地做一名“工匠”。只有让更多的一线人才专心于本职工作,求精求实,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才能顺利完成。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这个《意见》一旦得到落实,将让很多一线的技术和专业人才如释重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在实践中成为高精尖人才。
  据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年产论文最多的国家,但是同时也是论文造假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每年在高校中爆出的研究生论文抄袭丑闻,就已经让人有见怪不怪的感觉。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相比,很多行业的职称论文更是造假成灾。这个问题早就被媒体和舆论关注过,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机制太僵化,不注重人才的能力、实绩和贡献,只看学历和论文。
  面对僵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一线从事生产的技术和专业人才通常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绝于外,忍受被边缘化的痛苦,要么顺应要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写论文、评职称。河南大学一位老师从教三十余年,讲课激情澎湃且有极高水准,一些讲课内容被人做成语录在网络上流传,但这位教师直至退休也只是一个讲师,因为不出书、不写论文,就不可能参与评职称。虽然这位教师最终被河南大学破格返聘为副教授,回校继续为本科生授课,但是绝大多数技术和专业人才恐怕都忍受不了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清苦的生活。他们为了自己的薪酬待遇和升职空间必须去拼论文、拼职称。
  搞学术和科研的都知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没有巨大的精力投入是很难出学术成果的,对于长期在一线从事生产的技术和专业人才来说,要写出像样的论文更是难上加难。在写不出又不得不写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人干论文造假的勾当。论文造假虽然让一些应用型人才在职称薪酬方面得到了实惠,但也让他们背负了道德污点。一些服务论文造假的期刊杂志,在获取灰色利益的同时也腐蚀了学术氛围和社会风气。这些年以论文评价应用型人才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必然不能绕过这个难点。不以论文论英雄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让那些在一线从事生产的工人,甚至是医生、教师,都安心地做一名“工匠”,成为行业内的“一把好手”。
  这几年,中国制造面临不小的困境,国人在海外抢购马桶电饭煲让国内制造业尴尬不已。在分析这个现象时,很多人都提到了“工匠精神”的缺失,做不到精益求精,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都将成为空谈。今年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实际上,不仅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在教育、医疗等各行业都急需“工匠精神”。只有让更多的一线人才专心于本职工作,求精求实,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才能顺利完成。让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少写几篇论文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是人才评价导向的重大变化,论文少了,“工匠”就会多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