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祠:
北方心学圣殿,重树精神高标
2016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聊城3月23日讯 自去年“五一”开始试运营至今,中华水上古城西大街上的七贤祠已对外开放近一年。自开放至今,已有数万游客前去瞻仰聊城先贤。
  中华水上古城西大街西首,影壁墙后,一座古建筑群矗然而立,大门匾额“七贤祠”赫然其上,庄严典雅而又不失厚重。叩门而入,清幽古建、翠绿松柏相映成趣,供奉先贤与复建古祠浑然一体。
  正厅仰贤堂内,供奉着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七位聊城先贤。他们或直接师从王阳明,或跟随王门弟子学习,七贤祠的规划设计和布展特色,充分凸显了其北方心学圣殿的地位。其规模远胜于从前。包括大门、照壁、碑廊、阳明祠、心学馆、仰贤堂、文化展厅等部分。复建建筑的形式、布局、尺度、风格等与历史一致,真实反映历史建筑及其空间环境的原貌。
  正殿两侧的东西配殿,分别为阳明祠和心学馆。布展风格与正厅整体一致,而又侧重不同。进入第二进院落,东西配殿与前一进院落陈列各异,却又一脉相承。心学名著与整个心学的流派发展,再加上正厅万世师表的孔子像,整座展馆以其研习发展的“心学”为主线,借助生动的历史故事,将“德才兼备、为官清正,虽屡遭贬斥仍坚守正义、安贫乐道、提携后进”的古代先贤事迹在当代再次发扬光大,成为当世的一种精神高标。
  这些贤人对聊城有何影响?“聊城七贤”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等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心学在聊城兴起后,聊城多处书院相继建起,四方学子汇集东昌,研习“心学”,紧接而来的是文运大兴、鸿儒鹊起。明清两代,山东的进士、状元人数在北方遥遥领先,而聊城又名列山东前茅,心学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至明朝逐渐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中“知行合一”等理念仍受到当今社会的广泛认同。
  七贤祠仰贤堂内,七贤的故事浮雕,图为赵维新“乡野之雅”的故事浮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