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种出多肉神话,年销售额3000万元
海归创业养多肉,一年卖40万
2016年03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棚里种植的彩色仙人球,也是多肉的一种。
  仁里庄村“老公多肉基地”的吴阿姨,正在给景观棚里的多肉浇水。
     位于经十西路附近的仁里庄,是济南最集中的多肉种植基地。自从与多肉结缘,逐渐增加的多肉种植面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产业结构,直接带动附近闲散劳动力就业近四百人。粗略估计,2015年仁里庄多肉植物销售额达三千万。这不仅吸引了年轻大学生,甚至加拿大归来的留学生前来创业。借着多肉的春风,不少村民的年收入甚至翻了十倍。

文/片 本报记者 张玉岩 王小蒙 实习生 张亚冉               
村民改种多肉 年收入增十倍
  进入仁里庄村内,一座座低矮的大棚映入眼帘,租棚的广告在路口、墙上也随处可见。2012年开始致力于打造的多肉养殖基地,现已初具规模。
  李春雨可以算得上仁里庄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14年3月,他便投资建了自家的第一个多肉大棚,并取名“珍雨坊”。那时仁里村做多肉养殖的,只有七八家散户。
  在此之前,李春雨一直从事蔬菜种植。家里种了12亩圆葱,主要出口日本,每亩的收益2000元左右。算下来,一年也有2.4万元的收益。眼看村里多肉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也决定改种多肉。从决定尝试种多肉开始,日子过得并不容易。第一年,一个大棚的多肉并没有给李春雨带来多少收入,一整年下来只有3万元,但投入却远不止这些。
  2015年,李春雨继续投资,又增加了六个大棚,面积扩大到2200平,其中五个花棚是满棚。这一年,前期投入终于见到回报,年销售额达30多万元,纯收入20万左右,比以前增加了十倍。就在这两年间,李春雨在市区购买了两套房子,还购置了一辆轿车。
  李春雨在仁里庄并不是个案,不少村民早已开始种植多肉。刘兆禄成立了山东山盛花卉有限公司,从2014年7月份开始发展多肉养殖,现在已经有14个大棚,占地100余亩,品种将近1500种。“去年销售额达8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2000万元。”目前,山盛花卉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组培室,正在培育较为名贵的十二卷属。
  仁里庄与多肉结缘于2012年,四个多肉养殖户以每亩1500多元的价格,流转了70亩地,一签就是20年。自此,仁里庄逐渐发展成为济南的多肉种植基地。而在此之前,村民大都种些玉米、小麦等粮食。村支书刘兆法说,不少村民还种过樱桃等果树,因为季节性太强,也没有太多收益。
大学生创业种多肉 家人从反对到帮忙
  在多肉种植大户的影响下,2014年和2015年,仁里庄形成了多肉发展的两个小高峰。现在,多肉养殖发展到50户左右,种植面积扩大到320亩,还吸引了不少年轻大学生,甚至加拿大归来的留学生前来创业,张博诚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张博诚从加拿大留学回来,涉足过净化水设备、通信等行业,偶然接触到多肉后,便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多肉养殖中来。
  张博诚2014年5月份扎根仁里庄。当时,他只在仁里庄租了大约只有300平米的两个小棚,开始自己养殖多肉植物。到现在,他已经拥有一块十亩半的场地,2个大棚,8个小棚,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仅从2014年5月开始到年底,销售额就有10万元。而到了2015年,全年的销售额达到近40万元,纯收入大概在12万元左右。
  邵明星也是其中一员。2012年,邵明星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一年后跨界在仁里庄盖起了多肉大棚,并开了一家“小龙多肉”的淘宝店。一直有做花农想法的邵明星,最终选择了多肉来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2013年,邵明星不顾家人反对,向亲戚朋友借了七万块钱,当年10月份便签合同租地,开始建房建大棚。从一开始的四亩地,逐渐扩大规模,2015年夏天扩充到12亩半,现在共11个多肉棚,还有3个在建的大棚。“和仁里的租地合同,一下子签到了2032年。”邵明星粗略统计了一下,2014年时销售额有30万元,2015年销量稍微差点,也有20万元。
  “去年就把欠的债还清了,我准备继续做下去。”而邵明星的家人,也不再强烈反对他的决定,反而过来帮着照看生意。“光我们家里人忙不过来,还在附近村庄雇了两个阿姨来帮忙。”
村里三成劳动力都在忙活着种多肉
  近日,记者在山盛花卉的多肉培育大棚中,见到郑女士正把静夜的叶子,一片片整齐地插到土里。在多肉界,这是培育繁殖的必经过程。
  从去年6月开始,郑女士就已经在山盛工作了,她每天能拿到65元工钱,中午还管一顿饭。“来这儿工作之前也没别的工作,就是在家干点散活。”郑女士家就在附近的郑庄。
  多肉养殖基地渐成规模,对当地带动最大的就是闲散劳动力的就业。“50多户大棚,每户至少得有三四个人打理,还有规模比较大的,雇上四五十人都不成问题。”村书记刘兆法说,人手大多都是村子里和附近的村民,以30岁到70岁的妇女居多,这部分人原本就是赋闲在家。
  不完全统计,村里从事多肉行业的村民,约有300到400人,占到全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除本村外,还能辐射到周边村落。“女性劳动力每月的收入有2000元左右,男性收入每月3000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月收入就有5000多元。”而这在以种地为生的附近村庄中,已经算中上水平。
  多肉带动的不仅是劳动力的就业,还有土地租赁费的上涨。在2012年之前,仁里庄每亩地的租金只有200多元。多肉产业发展之后,土地租金短短4年间就上涨了10倍,现在每亩地每年的租金已经上涨到2500元。
  “村里即便是自己不种多肉,也会投资建大棚,把大棚转租给多肉养殖户。”从进村开始,乡村水泥路两边,不少大棚边的小屋上都贴着出租大棚的信息。一个不带卷帘和棉被的小棚,每年的租金在1.2万元左右,如果带上卷帘机和棉被,每年的价格能达到1.8万元。
  根据村书记刘兆法的粗略估计,去年仁里庄仅在多肉花卉产业的收入,就能达到3000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