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那些犁地、播种、割草的老物件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博物馆的展览品。在过去的千百年里,无数农民依靠他们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如今走进姚家记住乡愁民俗文化馆,历数那些老农具,更能让您体会“粒粒皆辛苦”,更能明了土地对农民的意义。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犁:由树杈产生的灵感
耕地用犁,自古而然,这大概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农具了。犁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中国最初的犁出现于商朝,当时先民的灵感或许源自树杈。早期的犁正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到了西汉时期,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在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如今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目前仍能见到踏犁的实物。
到了隋唐时期,犁的构造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增加了犁壁、犁箭、犁评等,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所采用。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不仅适应了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而且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还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可谓一举多得。
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一直延续了下来。
现代犁铧的主要生产地位于临沂莒南,莒南也被称为是“中国小型农业机械生产基地”。现代犁铧比起历史上的犁铧改进了很多,现代犁嘴多用纯钢代替,犁底则用生铁铸造件制成,犁杆可以调节高度,灵活机动型更高,耕深由原来的固定深度改为可调节高度。
耩子:播种“神器”构造巧
提起“耩子”许多人会觉得陌生,其实在中学教科书上,它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耧车,相传由西汉赵过发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耩子是农民播种的一种主要农具,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普及,播种采用了机播,传统播种使用的耩子便被历史淘汰。
耩子一般有三条腿,三条腿上半部分是实心的,上端与横木扶手相连;下半部分是空心的,下端分别套着铁质“耩铧子”,用来破土开墒。耩子中间部位有一个“U”型开口朝上的木质盒子,是盛放种子的容器;盒子后下方有扁方孔,通过一个调节竹片与三条中空的耩腿相连,种子便可顺着耩腿播进田地里。耩子两边有两根两米多长的笔直木辕,用来驾驭耩子。
用耩子播种叫做“耩地”。耩地的时候,将种子倒进“U”型盒子里,前边的木辕套上牲口,牲口紧缺的时候就会由人力拉动,后面一人双手握住耩子两边扶手,有规律有节奏地摇晃耩子,振动盒子方孔内的调节竹片左右摆动,以便种子能均匀下播。
这个调节竹片由一根细绳连接盒子外的一端,下面还要系两个石子配重,这两个石子俗叫“耧蛋”。所以,俚语中,形容某人对某事持否定态度时,就说人家“头摇得跟耧蛋样”。
耩地绝对是技术活,耩子既要掌稳,又要摇晃,还要保证耩得不多不少、不深不浅、不偏不斜。拉耩步履得匀称,不然耩的垄就不直,还要保证行距均匀,免得浪费地力。
铡刀: 名贵药材 切片靠它
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一般是用榆木),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过去,铡刀是专门给牲畜铡草料的。一人把草料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地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起铡刀,大家很自然先想起包青天在开封府的那三口铡刀:龙头铡刀,专斩皇亲国戚;虎头铡刀,专斩大臣;狗头铡刀,用来斩地方恶霸。据说这三口铡刀乃是当时的仁宗皇帝钦赐,御铡三刀在此就如同皇帝亲临,三口铡刀皆可先斩后奏。其实,中国古代法律里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一切只是杜撰,但是由《三侠五义》传播而来的这个故事还是给铡刀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现在,铡刀依然被使用,只不过更多的是应用于中药材加工领域了。为了适应中药加工,铡刀还推出了改良款,主要是加长刀柄、演化出刀桥并增加了固定条凳。同时,中药店里所用的铡刀都比较锋利,更加适合对药材进行切片,切出来可以薄如蝉翼。
当然,铡刀也不总是“亲自出马”的。铡刀体积大,用起来比较笨重,药店里一般的药材均用中药剪来剪断。如今药店里配备铡刀,主要是用于为一些名贵药材切片,因为机器切片对名贵药材的损耗较大,厚薄程度不易控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