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兜底,支教才有积极性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波 

  为盘活教育资源,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学校之间师资不均衡难题,长清区教育主管部门逐步推出了教师交流支教工作,政策措施逐渐趋向成熟。特别是学校教育教学骨干的轮岗支教,对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巨大。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教育资金投入和优秀教师等优势教育资源多向城市倾斜,农村学校特别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更是处于教育链条的末端,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城镇发展优先的惯常思维使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人才不断努力向城市靠拢,农村学校却乏人问津,年轻教师多不愿意主动到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越来越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像一个后劲乏力的长跑运动员,眼睁睁地被城镇的兄弟学校越落越远。
  面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平衡现象,政府教育部门适时出台利好政策,鼓励城镇的年轻教师、骨干力量积极到农村支教,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向往着到一所条件优越的学校执教,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相应利好措施的时候,主动到农村学校奉献青春的教师少之又少,毕竟,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我们不能空谈什么教育理想或信念,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积极涌向城市的年轻人。让广大教师不是被动而是主动担负到农村支教的任务,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措施至关重要。 
  职能部门在做好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尽量缩小城乡教育教学资源的差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