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军事学府的未解之谜
——传说中孙膑、庞涓拜鬼谷子学习军事的地方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鬼谷洞口的佛祖造像及狭长的洞窟。
建于清代的小黄石楼。
学城遗址及土层中多个历史时期遗存的陶片。
已坍塌的水帘洞。
马山头马耳峰直插蓝天。
文/片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福平
“昔日有座云梦山,云梦山上有神仙。王禅老祖授徒弟,收下孙膑和庞涓……”这是流传在济南西南部一段广为人知的唱词,唱词中的云梦山在我国有好多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云梦山据了解特指位于长清区的马山,也称格马山或隔马山。王禅老祖就是古代的鬼谷子,而孙膑和庞涓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军事的地方,就处于马山西麓的学城村及其附近地区。
村东学城遗址基本被破坏殆尽
学城村位于双泉镇政府驻地的东北方向,人口有800多,地势北高而南低,东上而西下,一条发源于马山头的小河蜿蜒从村南流过。村子的东北面则是巍峨的马山,站在村口可看到马山马耳峰直刺云天。
村名的叫法由来已久,据有关专家发现的一张明代地图上,则标明学城村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庞涓在此学习的地方。学城,即学府,类似于现代的军事院校。还有专家考证学城在古代也叫学成,即孙庞二人在此“学业完成”的意思。出徒那天,二人拜谢过师傅后,走过村中的小桥,一路向西,穿过付庄、小店,最后分手于陈沟湾村西的分师庙附近,从此二人各奔东西,各辅其主。
从学城村向东大约走上一里地的地方,有一片两边高、中间低的凹沉地带,就在这片区域呈现出一处东西长、南北窄的土台子,这座土台子就是带有好多未解之谜的学城古城遗址。
站在马山西坡上就会发现,眼下的学城遗址中的土台子东西长有300米,南北宽约100米,而遗址的北半部则被明显的削切成一个内弯的弧形状。走近土台子的竖壁前,可很容易地在土崖的剖面上发现许多历史碎片。有带绳文的灰陶、灰褐陶、红陶片。有人甚至还看到了一尺多长的灰筒瓦,这说明这处遗址的历史非常久远,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学城遗址最早形成于什么年代,和孙膑、庞涓究竟有没有关联,里面还有没有其他的文化内涵,这一切的一切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和确凿的文物考究,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定论。从现场的地形来看,历史上这处由人工夯筑的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只是由于风雨的侵蚀,山洪的冲刷,特别是历朝历代人们开荒种田的破坏,到现在为止,这处文化遗址只剩下约有三四亩地面积的一个土台子了。
村南的水帘洞、小石桥、黄石楼
由于学城村地处马山西麓的斜坡间,加上村南地势较低,所以这里群泉密集,流水潺潺。每到夏秋季节,地下水更是撒了欢儿的向上涌。在小河的南岸,有一处高大的石崖面北而伫,这处石崖的岩石为红褐色的砂砾岩。就在石崖靠近小河水面的地方,有一条洞穴向里延伸而去,雨季时候,大量的泉水从洞中向外流出,靠近洞口的地方比较宽敞,还有一片砂石淤积出水面。这个洞穴就是人们传说中鬼谷子、孙膑庞涓酷暑季节用来纳凉学习的水帘洞。由于岩石坍塌将洞口堵死,这处水帘洞现在也就名存实亡了。
从这儿向下不远处,有一座小石桥横架在小河的两岸,这座小桥其貌不扬,中间只有简单的两个桥墩,但建修年代非常遥远。水流大的时候,村民去村南种田或办事,没有这座小桥却是无论如何也过不去的。
在这座小石桥北边的上坡处,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小石楼更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小石楼高约7米,从上到下由31层黄色的石块砌成。下层开有一门二窗,门窗的上部用青石发碹成圆弧状,在上层的中间建有一面格棱子方窗。整座小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黄醒目。
小楼现在的主人叫李俊治,从楼下一条门洞来个鹞子翻身后才能上的二楼,出得二楼后才发现来到了李俊治的天井里。原来这座小楼是李家的一座南屋,小楼的下层完全成了这里的一座地下室,实用巧妙的建造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东西相通的鬼谷穿心洞
从学城遗址向东北一步之遥的地方就是险峻的马山,在马山车辙峰正下方的半山腰间,有一座山洞贯穿马山,这就是传说中鬼谷子师徒冬天学习的场所鬼谷洞。
鬼谷洞当地人称穿心洞、透明洞,系一长约30米,高度不一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这条洞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是死洞,而是东西想通。过去双泉、马山两镇的人们为了省道、省腿,常常走这里,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鬼谷洞西口洞北的石壁上,有一尊不知雕刻于什么年代的佛像赫然而立。
这尊佛像高有1米,阔耳耸髻,双手合十,盘腿端坐在莲花基座上,从外形看应是释迦牟尼像。雕刻者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佛祖保佑来回穿洞者的平安。不过仔细观看就会发现,佛像丰满的脸部被破坏过。现在的口鼻目是后人用铁堑子补刻上的,看上去佛祖的面部有点不伦不类,狰狞滑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