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人在清明祭祀有哪些习俗
盘点各乡镇不同扫墓风俗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榆梁祠堂门前专门供村民上香的鼎。本报记者 梁越 摄
  ▲榆梁祠堂专设火炉供村民烧纸。 本报记者 梁越 摄
     清明节即将临近,不少市民趁假期回家为过世的亲人上坟。据调查,济阳各乡镇清明习俗有所不同,靠近县城的乡镇要求儿子扫墓,曲堤、仁风等乡镇常见女儿、儿媳为老人上坟,垛石等乡镇则是儿女直系亲属才能祭祀。未建祠堂的村庄村民上坟前一天需进行游坟,而拥有祠堂的村庄村民则直接在火炉进行烧纸即可。

  本报记者 梁越

直系亲属才能上坟
  “每年清明节之前我都得回家,我们这边一般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为老人上坟。祭祀者无论男女都可以,谁有空就去上坟,没有特别要求。”老家在新市镇的王先生说。
  而仁风镇的李先生则称,尽管自己每年清明前要回家,可自己并不亲自给老人上坟。“我们周围几个村子大部分都是妇女给老人上坟,包括老人的女儿和儿媳。”
  “我们那边上坟要求是儿子、女儿这种直系亲属才行,毕竟儿媳与老人没有血缘关系吧,儿女上坟更加有诚意。一般儿媳在家准备饭菜,等大家上完坟后一起吃饭。”垛石镇的高先生说。
  济阳街道的朱女士称,附近村庄上坟的是过世老人的儿子。“女儿和儿媳妇都不需要亲自上坟,一般我们都在家整理好祭祀品,并谈些家长里短的话题。”
上坟前一天要游坟
  经过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乡镇村民在上坟前一天均需游坟。“游坟就是拿着铁锹为老人的坟再添点土,这个活儿一般都是儿子去干。”村民高先生说。
  祭祀为何要游坟呢?“我感觉就是人丁兴旺的意思吧,希望家里人再增添新的成员,多子多孙。”刘先生说。
  “一般而言,老人过世后家人会在田地中为他挖土埋葬,可长时间经过风雨的冲刷,很多泥土会流失,这样老人的坟会越来越小,每年进行游坟则是避免坟消失,田地中坟面积比较大的应该是去世比较早的老人。”王先生说。
  王女士则认为游坟是表达对祖先的尊重,泥土越多表示安全感越强。“同时,游坟还要将坟头的杂物例如垃圾或杂草拔掉。”
到祠堂前烧纸祭祀
  3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的榆梁祠堂,发现祠堂两侧均有火炉,8个孔,上方还刻有双龙戏珠图案。
  “一般清明节前一天我们都会来到祠堂前,并将准备的烧纸放在火炉中点燃。这种设计既避免火花到处乱飞发生火灾,又相当环保卫生。”榆梁居的梁先生说。
  榆梁祠堂门前还设有专门烧香的鼎。“村民如果想给过世老人上香的话放这儿就可以,相当方便,也不会发生未燃尽的香点燃其他易燃品的情况。”榆梁居的张先生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