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再添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峄山会入选或激活市集文化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气火爆的峄山会(资料图)。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济宁3月31日讯(记者 汪泷 通讯员 樊云松) 3月25日,省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名录。在117个项目中,济宁有13个项目名列其中。在民俗类中新入选的峄山会颇具看点。 
  根据名录显示,此次济宁市入选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分别是金乡县的鸡黍之约、邹城市的软弓京胡、兖州区的花棍舞、鱼台县的山东清音、邹城市的峄山会入选。扩展项目名录中入选8项,分别是任城区的小铜唢呐、市级的山东梆子、金乡县的金乡花鼓、渔鼓、任城区的查拳、泗水县的民间剪纸、汶上县的郭氏木雕、市级的小儿牛黄清心散古法制作技艺。 
  记者了解到,此前,在上一批公布的省级非遗名录中,二仙膏古法制作技艺入选之后,济宁地区的省级非遗项目已经覆盖了全部10个大类。此次无论是新入选还是扩展入选的项目,都无疑进一步丰富了济宁市的非遗项目在各大类中的数量。 
  此次入选的项目中,在民俗类中新入选的“峄山会”无疑是一大亮点。“峄山古会设在邹城城东南12公里处峄山脚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举行。”济宁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00多年前,邾文公于二月二这天迁都于峄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邾文公,在二月二这天设立庙会,流传至今。到了近代,峄山道教香火鼎盛,香客众多,许多香客及群众会选择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登峄山,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祥和平安,二月二庙会也承载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近年来,随着峄山景区的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月二庙会成了展示民俗文化的盛会,庙会档次明显提升,内容更加丰富,活动更加精彩,成为了峄山景区旅游的新亮点、新品牌。
  “作为庙会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峄山会还是济宁非遗项目中的第一个,可以说为济宁本地的庙会、传统市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这名工作人员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