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青和毓璜顶医院妇产科:
最好的角色,是做医生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孔雨童
通讯员 成修 闫赟
30多年前,他为承父命,考入医学院。没成想,多年后成为了山东乃至全国妇产界的一个领军人物。1994年,他在老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烟台首例腹腔镜手术,这一技术此后达到国内领先,毓璜顶医院也成为卫生部选定的最高难度的妇科腔镜四级手术培训基地;他所做的完全腹腔镜下结肠代阴道术,被澳洲专家称为“只可欣赏,不可模仿”。
无论在同行,还是患者中间,作为毓璜顶医院妇产科主任的侯建青都拥有众多粉丝。很多人羡慕他那双手术时左右可随意切换、异常灵活的手,在方寸之间改天换地。而侯建青却常常自嘲“这一生,别的事都不会做”,只是守着病人,异常满足。
2015年6月,第一届中英妇科肿瘤论坛在烟台举行。这一盛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协和、英国卡迪夫大学、伊丽莎白女王医院等几十位国内外妇科领域的知名专家。
三天的会议,共进行了13台展示“腔镜在妇科肿瘤诊治进展”的手术,而这其中,有12台全部是由毓璜顶医院妇科的医生们完成的。
“你们真是厉害啊。”欢送晚宴上,来自卫生部微创专家组的医生们,走过来对侯建青和他的团队频频敬酒。
敬意不无缘由。目前,毓璜顶医院妇产科可以同时开展8台妇科恶性肿瘤腔镜手术,这在省内,甚至国内也极为少见。
从一年不超过10例妇科肿瘤手术,到今天国内行业标杆,侯建青和烟台毓璜顶医院妇产科走过了30年。
“王牌”腔镜
腔镜术,又被称为“钥匙孔”手术。它指的是通过在人体打几个微小的孔,将微型摄像头送入体内,根据图像用腹腔镜器械进行的一种手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微创的优势,不仅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使恢复期得以缩短。
在侯建青1986年来到毓璜顶医院时,烟台的妇科肿瘤患者,还只能通过开腹手术切除肿瘤。与之相伴的,除了长长的刀口,术后持续的疼痛,还有长久的恢复期和几率更高的并发症。
彼时毓璜顶医院的眼光已经投注到了这项新技术上。1997年,侯建青在老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烟台首台腹腔镜手术。但那时,这项技术更多的被应用于一些良性肿瘤。2004年,侯建青和同事们在省内率先将其拓展到恶性肿瘤,开始了第一台子宫内膜癌腔镜术;2005年,又延伸至切除难度更高的宫颈癌。
对于本身就抵抗力低下的癌症患者来说,腔镜的出现,有效地延长了患者寿命。而当医生们在跨过一个个技术高峰的同时,患者们也在完成一个个心理的跨越。
“刚开始那会儿,我们常常在下午去动员病人第二天做腔镜,手术前却经常有人反悔。”侯建青说。一次,一名毓璜顶医院的大夫因患子宫肌瘤做了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早上8点进的手术室,10点左右手术结束,中午的时候,这名大夫就已经下床,去自己科里转悠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腔镜技术从此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新的技术。
侯建青喜欢钻研,也带领着整个团队在技术领域越攀越高,腔镜逐渐成为毓璜顶医院领军国内妇科领域的一张王牌。2012年,全国妇科肿瘤大会召开,侯建青登台演示了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淋巴清至肾血管水平。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可以将清扫做到这个程度。
这些年,也不断有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至,甚至有人从韩国飞来烟台找他做手术。
享受“每一例困难手术”
“王牌”加身,侯建青和团队依旧在向前走。2015年,他参考国外文献,又在研究通过腔镜进行外阴癌腹股区淋巴结清扫。侯建青说,始终记得著名医学专家Harch在自己的著作开篇写过的一句话:“我享受着每一例困难手术对我的挑战。”
挑战中,最让人刮目的一次,是2008年,侯建青接诊了一名先天无阴道的姑娘(即俗称的“石女”)。“姑娘长到20岁还没来月经,才知道身体有问题。”
为了给这位姑娘再造阴道,侯建青准备截取15厘米的乙状结肠,然后用吻合器把他们吻合。当时,每个吻合器价格5000元,要做完这台手术至少要花费5万左右,而女孩的父亲只带了2万元,远远不够。一面是女孩的父亲打算放弃,一面是低头红了眼睛的女孩一生的幸福。侯建青决心挑战——他准备通过腹腔镜手工缝合断肠。
这是可以想象又超乎想象的一幕——在腹部打小洞,将腔镜深入,之后通过腔镜将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线穿过肠子缝合,每一针间隙还不能超过0.5厘米……由于肠道血供复杂,侯建青必须保证周边血管存活,难度极大。他左右手随时互换,如同在肠道上绣花,一个半小时、58针之后,肠道被成功吻合!
这是国内第一例类似的手术。在那之后,侯建青又成功地为5名患者实施了相同的手术。很多女孩此后都顺利结婚,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2009年,在一次国内外的交流会议上,当侯建青讲完手术过程,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知名专家黄教授过来握住侯建青的手,说了八个字:
“只可欣赏,不可模仿。”
践行父亲的话
用侯建青自己的话说,他能成为一名医生,是父亲在他身后重重推了一把。
少年时代的他,本一心想去湖南学导弹工程,但没成想志愿填好了,却被在同一所中学当老师的父亲给改了。那一年,父亲给他改写的三个志愿都绕不出一个“医”字。
高考揭榜,他顺利地进入青医。令侯建青也没想到的是,入学第一学期他就考入年级前三,仿佛真的入对了门。向着一个好医生的方向,侯建青似乎越来越得心应手,也越来越懂得踏实埋头。走上手术台后,很多人发现,他有双令人艳羡的手:因自小左撇子,后训练右手,他少有的左右手都能“开弓”,正针够不到就安上反针继续,相当于将手术范围和灵活度扩大提升了一倍……
有的人可能注定要成为医生。在从业多年之后,一次侯建青问父亲,为何坚持让他当医生?父亲说起两个小故事。
一则是少年时代,侯建青家中有一台俄罗斯钟表,趁父亲不在家他全部拆开,又在父亲回来之前完整地装了回去,只漏下一枚小螺丝——这枚小螺丝把儿子的“所为”暴露给了父亲。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画漫画,侯建青看了一阵子,只用三两笔就把最难的手画得惟妙惟肖。一旁的老师问他父亲:孩子练了多长时间了?父亲答:第一次。
在生活细微处,父亲看到了儿子细致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我知道你能做一个好大夫。”
这些年来,他也在践行着父亲的这句话。曾经,一位体重近300斤、在多家医院求医无望的卵巢肿瘤患者来院就诊。检查发现,患者卵巢肿瘤直径达14cm,诊断为合并子宫内膜癌,必须及时手术。但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出现了,经测量患者下腹部腹壁厚度在30cm左右,脐上最薄弱处也有15cm。而常规腹腔镜手术穿刺套管仅有10cm,根本无法穿透腹壁,无法建立腹腔镜手术通道。看到患者痛苦而急切的样子,侯建青经过深思熟虑,专门联系医疗器械厂家,为患者定制了一套加长手术器械,成功地切除了患者的子宫和卵巢肿瘤。
医生的“心满意足”
虽然头顶盛誉,但有时侯建青也会跟身边人自嘲,好像一辈子除了做医生、做手术别的什么也做不好。比如好父亲和好儿子——多年学医深造、四处奔波,有患者危急随时在一家人的饭桌上往医院赶。1996年,烟台首支援藏医疗队组建,作为独子的他报名赴藏。在遥远的高原,没有无影灯,护士打着手电筒照射之下,侯建青克服反应连夜为一名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的三胞胎母亲手术……
侯建青说,这些年有一件事始终不敢忘。那是他在山大医学院读研的时候,跟着国内妇科泰斗级人物江森上手术,从早上9点到晚上11点,14个小时里,所有人都偶有休息,这位70多岁的老人却一直站在病人手术台边没有挪过步。
手术终于成功,患者得以获救。走出手术室,累得双腿打颤的老人和他坐靠在医院走廊墙壁休息,这位医界泰斗紧皱一天的眉目终于舒展开来,畅快地笑了。
这一幕,他时时想起,感慨不已。“对于一个医生来说,累到精疲力尽但救活了病人,那一刻是真正的心满意足。”
◎专家简介◎
侯建青,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毓璜顶医院妇产科主任,烟台市妇产科专业学科带头人,烟台市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妇癌学组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专业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内镜学组委员,卫生计生委妇科内镜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妇科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省自然基金和烟台市计划科研项目多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