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公益性骨灰堂利用率仅两成
节地生态殡葬依然少之又少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31日讯(记者 李榕) 又到了清明时节。尽管全市已推广10余年节地生态殡葬(骨灰堂、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但受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影响,全市生态安葬率为40%,以选择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堂安置方式为主,鲜少有树葬、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但目前,全市400余处公益性骨灰堂利用率仅为20%,与传统习俗相去甚远的生态殡葬依然亟待突围。
  为节约土地,德州市福山陵园早在几年前就曾推行过树葬,倡导殡葬新观念。但令人遗憾的是,市民对此种形式不认可,后来便不再经营该项目。“近年又推出了31套节约土地的卧碑式墓地,占地0.6平方米,每个比普通墓地节约一半土地,但市民多数仍选择传统的殡葬方式。”福山陵园相关负责人张先生说。
  记者先后咨询了全市多家墓园,销售人员均表示,因市民接受程度不高,墓园内暂不提供树葬等生态殡葬服务。此外,记者从多个县市公墓处了解到,农村本地故人离世主要安放在各村沿街土地上,选择安放在公墓里的很少,询问树葬、花坛葬的更少。
  “市民多数仍选择传统的安葬方式,目前全市生态安葬率为40%,以选择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堂安置方式为主,鲜有树葬、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德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称,受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滞后、投资不足、市民根深蒂固的厚葬传统等影响,德州的殡葬改革推进很难。其中,全市现有的11所殡仪馆中多数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体规模不大,服务功能弱,有6所殡仪馆需要改造或搬迁;缺少对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规划和建设,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匮乏,全市农村公益性骨灰堂最多时曾达到846处,目前共有400余处,多数集中在临邑县和庆云县,很多县市区还没有建成县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德州一直在大力强化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但现有的400余处公益性骨灰堂利用率仅为20%。”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