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棺材”让骨灰盒直接入土
2016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前冯桥村的喜丧大院,门口挂着红白理事会的牌子。
     近日,记者在巨野县麒麟镇前冯桥村采访了“喜丧大院”故事。村里人办白事精简了各个环节,办一次丧事为主家就能节省大半的费用,自从取消棺木后,更是让一场白事四五千就可以办下来。
  文/片 本报记者 程建华 刘谓磊           
光烟、酒、菜就能节省一万多块
  960人,人均占有近1亩耕地的巨野县麒麟镇前冯桥村,前几年有人去世,办丧事程序非常繁琐。
  头一天就得报丧,在街上支起锅灶,购买棺材,撕扯孝布,扎纸屋纸轿,请响班,待客好酒好烟十个菜。三天后圆坟,照常买菜摆席,还得答谢操办丧事的人员。整个丧事下来,少说也得二三万元。由于棺木下葬,坟头堆得也大。一个坟头少说也得两厘,全村300个坟头,就得占用耕地60余亩。
  2013年,村中专门建设了一所“喜丧大院”,村里人命名“幸福院”,院中配齐了婚丧事所需的桌椅板凳、锅灶炊具等用品,全村的婚丧事均在院里进行,统一标准。比如谁家里有老人去世,都是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统一安排丧葬细则。首先派人给死者亲属送信,安排吊唁事项,下午安排遗体火化,第二日便是为死者出殡发丧、圆坟等,短短两天就办完了以前至少得办五天的葬礼,更是节省了大半人力物力。其间,所有就餐安排,都在“幸福院”中进行,统一标准,烟酒都放在指定位置,谁需要谁拿,不提供打包。
  “现在一场下来,光烟、酒、菜就能节省一万多块。”前冯桥村的文书姚树彬说,“村里在简化治丧形式上,提倡穿公用白大褂、戴白花、黑纱等,实行节俭吊唁。现在闺女和女婿都没有白衣裳(重孝)穿,开始有一些村民也有顾虑,怕简单办事被人笑话,村红白理事会耐心做事主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接受。现在,村里谁家有事都是一个样,不存在攀比。”

“活着的时候,年轻的能伺候好就行”
  人火化后,村民还习惯把骨灰盒重新入棺。前些年,村里90多岁的徐培知跟前冯桥村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姚元臣说,“往后别用棺材了,活着的时候,年轻的能伺候好就行,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该享的福享了,给年轻的省点吧。”还有三位老人对此持赞成态度。
  在“幸福院”的大厅内,记者看到一个像水晶棺模式的木制雕刻的“公共棺材”。姚元臣说,为了让去世的老人出殡入葬显得隆重,村里出资打造了一个公共祭具。去世的老人火化后,将骨灰盒放于祭具内,和原来用棺木时一样,将祭具放于屋内供人吊唁,出殡时由四人抬起,其他祭拜礼仪不变,到达墓地,由其子女将骨灰盒从祭具中抱出入葬。墓穴改用砖砌,或用事先预制好的水泥制品。土葬后坟头不超过一平方米。
  在决定全村取消棺木前一个月,村“两委”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全村各家的代表认同后,共同签字决定实施。姚元臣说,第一家还多次来红白理事会求情,问能不能不从他家开始。“我就告诉他,开始定规矩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摊谁家,都签字了,今天从你这里不能执行,下次也不能从别人那里执行。以后执行起来,大家都一样,就不用担心有人说了。”
  据了解,前冯桥村总耕地面积1000亩,随着企业的进入和一些养殖占地,村里实际能耕种的土地面积不足700亩。往年丧葬占地也非常多,殡葬用地占去了不少耕地,而且坟头还妨碍耕作。措施实施后,“公共棺材”不仅节省了村民3000元至5000元的棺材钱,而且每个坟头还节约了一厘多耕地。
  巨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凤鸣说:“为解决先人和后人争地难题,巨野县已制定十年规划,推行新型殡葬方式。鼓励村居兴建村级祠堂或小型公墓,为此巨野县民政局出台了奖补政策,凡是村居兴建公共祠堂或公墓的给予两万元奖补,落实这一政策,全县每年可节约资金2000万元,未来全县预计可累计节约土地达1200余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