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不少学生来到历城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外,也已经演化成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 本报记者 王杰 摄
古书《岁时百问》中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悉,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既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除了喜欢用新的方式在这天祭祖之外,还喜欢用踏青游玩来纪念这个“春天的节日”。
本报记者 刘飞跃 王杰 实习生 谢丽坤 刘朋超
清明节咋过?哀伤之余能否外出游玩
清明节至,市民宋先生带着提前准备的香纸来玉函山公墓,纪念逝去的父母双亲。清明节是过年后最重要的祭祀日子,现年50岁的宋先生每年来墓地两三次,这次陪他来上坟的是他的大儿子。
“父母在世之时都很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我也一般带点香纸,不会买很多花哨的祭祀品。”用宋先生的话来说,家里都讲究厚养薄葬,心到即可,没有必要攀比。
宋先生祭祀完双亲之后,就会选择待在家里,但是他的孩子却闲不住。扫完墓后,他们就会选择跟朋友去南部山区玩玩,一扫心头的阴霾和压抑。“我虽然不是很能理解,但年轻人有年轻人过节的方式。”他说。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扫墓祭奠先人是清明节的代表活动,但清明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据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此时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非常适合人们出游,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传统习俗。
民俗学家介绍,传统的清明节习俗是非常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坟茔生别死离的悲痛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厚葬之风,让清明节变得不“清明”
从节气的角度来说,清明意味着万物生长,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对死者最好的祭奠就是生者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之风逐渐被厚葬之风取代,早已违背了清明祭祀的初衷。
除了厚葬之风盛行,一些奇葩的祭祀品也是让人大开眼界。早年“明星结婚照”很有市场,只要花上50元,死者就可以在阴间眼下最火爆的女明星办证结婚。更有商家打着“与时俱进”的幌子,推出了纸扎帅哥、美女、“二奶”、“小三”这些五花八门的祭品。
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多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此外,不规范的祭祀活动容易引发山火,每年清明节期间火灾事故频发,敲响了防范火灾的警钟。
清明节正在上演的种种奇葩的现象,对死者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折射出的却是生者的扭曲价值观,这种厚葬薄养的观念恰恰是本末倒置。
专家:移风易俗需政府发挥主导力量
济南殡葬协会副会长贾传祥表示:清明节核心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是一个庄严、肃穆的节日,但他也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多元化,传统节日在纪念民俗的同时,更是一个假期,“我觉得可以更包容一些。”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过节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文化情怀,是在传承历史。”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洪英称,传统节日应回归其文化本原,但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本身,政府部门应在移风易俗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据悉,早在2000年初,济南市殡仪馆、莲花山殡仪馆、玉函山安息园便倡导“新三样代替旧三俗”(用鲜花、追思卡、三鞠躬代替烧纸、焚香、磕头),并开展“火纸换鲜花”活动。“以前清明节时,祭拜区烟火弥漫,现在大多数祭拜者都使用鲜花。”济南市殡仪馆工作人员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