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望族之刘家:
功存千秋史 尚武七百年
2016年04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经过保护与改造后的中华水上古城全貌。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镇国将军刘通长孙刘鑑曾随侍于谦左右。
  拍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古城楼南大街。右下角为明代刘通故宅遗址处。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刘通:
明初镇守古城
肇建将军府邸

  刘通,原籍南直隶沛县广戚乡塔墟村。元顺帝时,民不聊生,群雄四起。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二十六年(1366)取代韩林儿占据集庆(今南京)。刘通在这一年参加朱元璋部队。此后,他随大将徐达攻占淮安、徐州、濠州、宿州,又攻占张士诚所据湖州、杭州,攻下方国珍占据的台州、温州,降服南方诸雄。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称帝,建明朝,改元洪武元年。刘通随征虏大将军徐达北伐,占领山东大部地域。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自济南进攻东昌,数攻不下,调刘通增援。攻克东昌后,常遇春返回济南,刘通驻军留守东昌。
  大将军徐达奉命檄诸将各率精锐之师会于东昌,规划北征,欲取元都。命刘通为北征先锋。北征军势如破竹,元顺帝携后妃及王室逃往开平。八月攻占元京城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刘通任燕山前卫千户。
  洪武四年(1371)置平山卫。“平山,在府城中,平山卫以此得名。”指挥使司设于古楼东路北。刘通因战功,升任卫指挥使,落卫籍于东昌平山卫。洪武十四年(1381),刘通奉命率军随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多次北征,后留驻镇守北平。
  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廷命永昌侯兰玉为征虏大将军,征剿元北逃势力,刘通奉调率兵从征。刘通立功,被誉为“勇武离伦,南征北战,所向克捷”。累官至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都督,官阶一品,封镇国将军。
  据《东郡刘氏族谱》载:刘通原配王氏,继配张氏、卢氏皆诰封一品夫人,敕后世子孙世袭平山卫堂官舍人,指挥同知。刘通约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致仕,长子刘裕替职。
刘鑑:
随侍于谦左右
抗敌屡建功勋

  刘鑑,镇国将军刘通之长孙,怀远将军刘裕之长子。曾任后军都督府都督。今光岳楼一层南面东数第二幢石碑,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68)《重修东昌楼记》碑,碑阴修楼者题名“后府都督弟、恩赐八十散官刘山。”这里的“刘山”就是刘鑑之弟,后府都督指的就是刘鑑。
  刘氏族谱记载,刘鑑于宣德六年(1431)依制袭封平山卫指挥同知。此时,永乐期间北方平定的边境,经洪熙、宣德间放松守备,分散的元朝势力又为瓦刺部首领也先(《明通鉴》称额森)尽收,重新崛起。宣德五年(1430),明廷为避其锋,将开平卫移独石,独石以北险要尽失;为防范国内生事,将武昌左护卫由湖广都司调属山东都司,改置东昌卫。
  正统初,也先屡次南侵。刘鑑奉命率抽调的卫所班军赴京守御,在秣马厉兵准备迎敌的战备中,屡建功勋,遂由世官升授流官卫指挥使,隶后军都督府。
  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也先大举内侵,甘州、大同相继失守。七月,正统帝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刘鑑受命留守京城。八月十五日,正统帝在“土木堡之役”全军覆没,被俘。
  也先挟持皇帝赚城索财,步步逼近明廷,朝廷在投降、迁都逃跑、奋起抗击三种战略选择的争议中,主战的兵部侍郎于谦获胜。于谦临危受命,组织“京城保卫战”。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提督诸营兵马。卫指挥刘鑑升都指挥佥事,随侍于谦左右。
  十月,也先军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众臣集仪迎敌之策,于谦采取列军城外、背城死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策略,分兵京城九门,自己亲到德胜门守将石亨的阵中抵御瓦刺军主攻部队。刘鑑冒死飞驰各部传达于谦死守命令。
  刘鑑奋勇请命,率少量精兵冲入敌阵,诱敌入伏,致使素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之弟战死。刘鑑飞兵赶到接应,京城转危为安。因功,刘鑑升任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后又升授后军都督同知、都督。
家风:
尚武脉延后世
家族辈出人杰

  刘氏在明代出了八世将军,而尚武之风在家族中延续了七百年。清末以来百余年间,武将武官也不乏其人。居住十二里营村的刘金城,清代为武官,封为云骑尉。其子刘炳阳,民国初,任张勋部第二路第一营营长,兼二路帮统,授衔陆军步兵上校。
  居住柯针寨村的刘金贵,抗战前曾为范筑先部武术教官。十七世刘玉安,曾在袁世凯部天津小站练兵,护送袁灵柩至安阳,返乡未归。解放前加入地下党组织,投身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居住东阿苑庄的刘曰义,1938年加入共产党,四十年代初,参与在东阿、茌平、齐河、平阴、聊城五县边沿组建阿东办事处和抗日武装阿东独立营、东阿大队,任阿东办事处敌工侦查组长。
  刘曰义之子刘兴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阿东办事处联络科长兼交通科长。抗日战士俘获日伪营长孙宪孟后,日伪截获刘兴华为人质。日伪团长冯太恒几次通过关系上门恳求刘曰义以孙宪孟交换刘兴华,同时劝说刘兴华请求组织解救,均遭刘曰义父子严词拒绝,刘兴华被杀害,后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居住沙镇刘庄的刘洪岭,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1948年牺牲于河南光山县;居住侯营的刘庆海,1947年参加解放军二野一纵二旅四团,牺牲于过江战役中;刘义森,1947年参加解放军二野一纵二旅四团,牺牲在进军大别山的湖北东坡战斗中,均被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解放后,居住侯营的刘肇玉,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历任部队团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反越自卫还击战。转地方后,任县级聊城市市委常委、武装部长,在军事岗位上两次立功。后任副市长。
  刘洪山介绍,光岳楼西南角的将军府,在清代逐渐败落。初由长支居住,后来转由三支十三世孙奉政大夫刘程法居住,至清末十六世后继无人,再次衰落。其他族人分布在两县十一村没人接续居住,即由护林人员住此。并出租大部分房屋供人开设当铺,以赁费维持生活。
  僧格林沁死后,同治皇帝谕旨,命在他所转战的地方建忠王祠,东昌府的“忠王僧王祠”就建在了楼南大街路西,刘府的南部被僧王祠占用。民国初,以无主财产归公,与邻近的公房办了光岳楼女子小学。抗战胜利后,聊城县孤儿院设此。解放后,人民银行聊城中心支行设在这里。今圣旨博物馆以南、海源阁宾馆以北就是明清时期的原刘氏故宅所在地。
  明代名将刘通故宅,位于光岳楼西南、楼南大街北首处。刘通早年参加朱元璋义军,随大将徐达南征北战,于明初担任平山卫指挥使,始居东昌古城。后被封为镇国将军,刘氏家族自此发达,渐成望族。近日,年逾八旬的刘氏后人刘洪山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家族的历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