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做锡壶。
张铁匠村位于沙河乡的南部,村子不算大,全村仅有144口人。村子挺穷,最严重的时候村里有50%以上是贫困户。自从去年“互联网+”带动传统手工艺发展后,村里的锡壶火了,村里也富了。随着肉牛、枣树等项目的发展,村里的贫困户由原来的29户减少到15户。
在村主任郭丰春家中,49岁的张丰证和他的徒弟张建军正在忙碌着,烤火、塑形、锤炼……七八套工序下来才能制成一把锡壶。趁着干活的空当,张丰证给记者讲起了“张铁匠”的故事。清末民初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张铁匠,剃个光头,锃明瓦亮。张铁匠打铁从不啰嗦,用力精准,能用七分力不会用八分,打出的菜刀斧头尖利无比,镰刀锄头等农具也都轻重恰到好处,使着顺手。人们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了,也都懒得记,只是唤他一声“张铁匠”。到后来,村子里人越来越少,铁匠也没人做了,“张铁匠村”也只成了空名。
别看张丰证现在干得起劲,其间也差点改行。张丰证说:“我做锡壶做了35年了,十几岁就开始做学徒,因为挣不到钱,中间有15年没干这活。”张铁匠村距离集市较远,加上交通不便,村里锡壶销量不佳,近几年兴起的电商给了张铁匠村带来了“契机”。
借助于“互联网+”,张铁匠村的锡壶开始了线上营销,锡壶卖到了北京、广东等省市。如今,张铁匠村成立了张铁匠铁艺制品有限公司,准备大干一场。张丰证说:“老祖宗的手艺咱不能丢,借着老祖宗的手艺混口饭吃。”据了解,从2015年8月份至2016年2月份,张铁匠村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20万元。除了成本和营销费用,至少给村里带来了10万的收入。有了10万元的收入,村支书张洪新腰板硬了。张洪新说:“我们用卖锡壶的钱给村里的低保户买了不少东西,我们今年挣钱多了,年底全村就能分红了。”
记者发现每隔几家农户就会发现一头母牛,围着全村转了一圈,有60多头母牛。村主任郭丰春介绍,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村里每家贫困户都补助了一头母牛,单靠卖牛仔,一家一年就能收入五六千。
张铁匠村选调大学生村官刘益良介绍着村里新修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的排水设施。刘益良说:“我们村里有钱了,各种基础设施也在逐渐完善,村里会越来越好。我们已经与大吕村、新徐村建立了联合团支部和养牛合作社,三个村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