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与门风》:
礼乐传承,齐家治国平天下
2016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九龙

  《家教与门风》是中国礼乐文化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先生2015年推出的著作。彭林教授此书聚焦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从“礼乐与人文”、“家教与门风”、“风俗与社会”、“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等几个方面系统剖析了儒家礼乐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能带来的启发和指导,深度揭示了礼乐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普世价值。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民族的崛起,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时崛起,是物质和精神的同时进步。为此,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则为题中应有之义。在彭林教授看来,礼乐文化既是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未来的文明标志。
  现在经常有排行榜,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在礼乐文化中,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过去说张家村、李家店、赵家祠堂等,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去跪祖宗祠堂,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即使是寒门也有自己的门风。
  家教与门风,在我们还是一个农耕文明、传统伦理的时代,谁家的孩子,从什么样的家门走出来,一望便知。这家的父母不见得多有学问,但是他可能很有教养;这家的孩子不见得上很好的学校,或者以后在很好的单位,但是接人待物,他让人一清二楚,舒舒服服。可现在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上着贵族学校却毫无礼貌,所以我们要面对一个新问题,重塑家教与门风。
  彭林教授认为,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对一个国家而言,将直接关系到国运的短长。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管子》中的《弟子职》,《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内则》,以及清初出现的《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包括如何孝敬父母、友于兄弟,如何侍奉先生,如何接人待物,以及各种典雅的人际交往语言等,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细节,操作性强,孩子容易接受,每天涵泳其中,久而久之,自然内化,德行纯正。
  家教是民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极好形式,无须政府投资,无须学者立项,如果我们能及时发起家风建设,领导带头参与,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制定家训,则社会风气的转变,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一定指日可待。延续我们的“家风文化”具有既切实又重要的意义,《家教与门风》一书的推出,恰逢其时,其必将对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