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画家周文奎用心记录故乡的影子
20年刻画属于济宁的老味道
2016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济宁孔庙东南魁星阁。
  济宁老南门
  周文奎,77岁,济宁人,济宁市首位专业文化工作者。20年间独立创作完成了内含55幅水彩、水粉画作的《故韵铭怀》组画。
     本报记者 马辉 汪泷

  一位年过七旬的济宁老画家,20年用心记录和回望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用一幅幅鲜活的画作,把久远的历史重新拉回到眼前。他,就是周文奎。4月16日-5月19日,主题为《故韵铭怀》的周文奎先生绘画作品展将在京杭名家艺术馆启幕。

55幅画汇成《故韵铭怀》
  用济宁籍散文家李木生的话说,济宁好久没有记起一名叫周文奎的老画家了。周文奎是1949年之后济宁市首个专业文化工作者,正是他组织了济宁市的第一届美术作品展。 
  周文奎77岁高龄时,独自完成了由55幅画面组成的《故韵铭怀》工程,全部为水粉、水彩画。他的作品记录着老济宁过往的痕迹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情状。翻看这些久远的画面时,感觉既熟悉又恍如隔世。从我们熟悉的东大寺、铁塔寺、声远楼、竹竿巷,到已经远离现代人视野的宣阜门、济宁老南门,周文奎用怀旧的眼光和新鲜的笔触对逝去的历史痕迹进行盘点。用画笔还原一段生活记忆,保存一些过往的底音,让旧时光、老建筑、老街巷、老河道变得鲜活,拨动起老济宁人内心深处的琴弦。
  周文奎介绍,他的创作从1996年至2016年,时间跨度近20年,但大部分作品是近两年创作的。他成长于济宁,工作的第一站是济宁,对于他而言,济宁是他毕生所热爱的故乡。“老济宁有老济宁的好,新济宁有新济宁的好,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时光不能倒流,这是每个时代都无可奈何的事情,但用艺术的画笔把它保留下来却是可能的。”老先生抱着这个梦想,夜以继日地画,这组《故韵铭怀》的组画终于完成,实现了他为济宁做点有意义事情的愿望。 
  济宁籍诗人姜光炎在他的评论文章中写道,细细品读这些佳构,画作内容涵盖了周老先生过去生活中难忘的各种事物的场景,并且每幅画作都附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作者将这些景致尽量客观理性地表现出来,这便有了任何奢华的辞藻和刻意张扬的情绪都无法企及的力量。绘画与摄影记录不同,绘画是艺术性的诉说历史,随时光的流淌,老先生的记忆可能欠缺精准,但他画的内容是老济宁人所熟悉的一草一木,会把你带到过去的岁月深处,一些典型的场景描绘,比如《太白楼》场景,是他人生开始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比如《城隍庙》场景,让老先生更是难以忘记。因为这些都能让他心头不时荡漾起回忆的涟漪。 

凭童年记忆画出古街古巷
  李木生在他的评论文章中谈到,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城市也有一个城市的历史,犹如一条摇曳有致的河流,源头,流转,去向,未来,丰富而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一个民族与一个城市,如果失去历史,那将如一片失去源头的水域,不仅会丧失韵味与厚重,甚至会失去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更多时候,周文奎习惯于默然凝思、挥毫作画,将他记忆之中的老济宁一一画出。“我是土生土长的老济宁人,家住城隍庙街。在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文物古迹遍布城区各地,尤其沿运河两岸,文化古迹更是不胜枚举,正是这些文化底蕴,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哺育我成长,给我留下了不灭的思乡情绪。”他曾问自己,年过古稀,还能为济宁故乡做点什么?于是,他便只争朝夕地查资料、搜集照片、看书籍、跑展览馆。凭借童年的记忆,画草图,画了改,改了画,再精心着色。 
  那些古街道:竹竿巷、南门大街、九道湾;那些古寺庙:铁塔寺、普照寺(佛)、文庙、魁星阁(儒)、三官庙、清华洞、荧星宫(道)、清真西大寺(伊斯兰)、城隍庙(道)、戴庄天主教堂;那些令济宁人骄傲的名胜古迹:解放前太白楼、五十年代太白楼、凤凰台、观莲亭、石牌坊、大槐树、潘家大楼、枣店阁、一天门、南池公园、济宁州衙门、南门瓮城;那些曾经在济宁人生活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建筑:玉堂酱园、济宁人民医院、百货大楼、济宁人民电影院、人民剧院、和平戏院、曲艺厅;曾经的最高学府:济宁一中、济宁师专;那些让老济宁人魂牵梦萦的民间活动场所及活动场面:曲艺棚、茶棚、城隍出巡;尤其是关涉着古城灵魂的大运河水运码头、吊角楼、大闸口、小闸口、老洋桥、北门石桥、西门夏家桥等等,都一一重生在他的笔下。 
  周庆奎曾有10年封笔的坎坷,也有过离开济宁40年的人生经历。但他这位“老济宁”始终眷恋着自己的家乡,并在退休之后回归于家乡。这些画作点点滴滴,汇聚着他晚年的大部分心血,也浸透着一位艺术家的大爱。
  (李木生、姜光炎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友说画 
  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还是一座城市的复活。这组画的出现,可以让青年一代,明确而又生动地认识自己曾经的“老家”,从而也有了一块精神与灵魂的栖息地。同时,这组画的出现,更让健在的老济宁们,重新走进自己往日的生活与生命,让自己寂寞甚至忧伤的心灵,得到长久的慰藉与欢忭。当然,这组组画,更是永久地保鲜了老济宁的面貌,让一代代后人领略体验往日的情怀,也让济宁的历史,有了形象生动地再现。
 ——济宁籍散文家 李木生

  从周文奎先生的画作里我似乎嗅到了他为人处世的单纯气息。不知从什么时候越来越多的点缀、雕琢、矫饰,使本来很美好的事物日趋芜杂,单纯成为一个越来越遥远的生活。我们不多的感动,给了一抹白云、一缕清风、一丝微笑,是因为他们相对的单纯。单纯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境界,是一种“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的大魅力。我们浮躁的内心,太需要周老先生单纯的品格了。 
  ——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市作协理事 姜光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