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用错了方法
2016年04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者:包丰源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看一下社会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尽如人意。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爱心,他们大多从小生活在爱的海洋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宠爱,却不懂得付出自己的爱。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不理解父母的付出,却不曾意识到:作为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也应该适时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要让孩子懂得,父母也一样需要爱,需要关心。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母亲给孩子买了一包饼干,孩子拿过饼干就自己吃起来,全然没想过与妈妈分享。妈妈说自己也想吃,可孩子却不同意。于是,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没想到孩子却大发脾气,非让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让妈妈无比难过:“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这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留给他,他却一点都不懂得对我好。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总是被爱却不肯对外付出?其实,这不能怪孩子,完全是家长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儿童学研究表明,爱心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善良且有同情心。婴儿在一岁前就会对别人做出情感反应,如遇到有孩子哭,他会一起哭;两岁的孩子在看到别人哭时,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五六岁的孩子会懂得怎样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所有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可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没有爱心了呢?原因就在家长身上。
  首先,现在的父母往往都重智轻德,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
  其次,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往往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爱心的培育。结果就造成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缺少对社会及他人付出的品质,甚至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生了我就要对我全权负责。这也就导致孩子丧失了爱的责任和能力,不懂得爱、体谅和感恩。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只有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才能够培养出孩子爱的能力,使孩子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与爱的幸福。如果父母只是单方面给予孩子爱,却不让孩子付出爱,孩子就不会感受到爱别人的愉悦,这也就在无形中中断了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缺少爱的培育,不仅会导致孩子爱的缺失,甚至会使孩子在过度的关爱中丧失抗挫折能力,稍不如意就离家出走、轻生或报复他人,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痛苦,也不会想到父母对其含辛茹苦的付出,更不会想到自己辜负了国家、社会的培养。
  另外,社会中表现正面、充满关爱的故事和影片缺失,并且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这些也将孩子的世界引向了冷酷、残忍和自私。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有效培育孩子的爱心,让爱与仁慈消减掉负面信息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付诸爱的行动。
  对于孩子,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因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爱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一、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解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父母生日等节日,鼓励孩子献上自己的爱心。一句祝福,一份自己做的小礼物,一杯爱心水,一次家务的分担……都是孩子爱的付出。父母在欣赏肯定孩子付出的同时也可以使孩子体会到付出的愉悦。
  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一次公交车上的让座,一个搀扶摔倒小朋友的动作,一次向灾区的捐献,一次对孤寡老人的慰问……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起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