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教育的幌子,建“不该建的学校”
2016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舒圣祥

  去年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很多在校学生不断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个别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家长怀疑与旁边的化工厂污染地块有关。调查也发现,学校内污染物质与污染地块上的污染物质对应吻合。(4月18日央视网)
  央视的报道,将闹腾了几个月的旧闻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15年12月,有家长在接送孩子时闻到学校周边有刺激性气味,后得知是常隆污染场地在进行土壤修复施工。压力之下,学校于今年1月12日暂时停课,2月下旬复课。4月7日,学校官网还发布了措辞强硬的声明,称个别人歪曲环境检测结果,恶意散布谣言,学校已对此报警。
  显然,如果没有媒体报道,这一事件大概已经成为过去式,学生已经受到的伤害,势必将与学校建在“毒地”上划清界限,所有师生将不得不继续呆在“毒地”上“教学秩序正常”。此时此刻,当地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表态对环境污染“零容忍”,听上去多少有些虚伪。
  正如报道所言,这是一所“不该建的学校”,选址、建设、环保监测等全线失守。那么,将学校建在“毒地”上,是基于教育的需要,还是土地财政的需要?众所周知,近些年很多原本建在市中心的学校,纷纷搬往郊区,说是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其实是要置换市中心的学校土地,同时也带动迁往地的房地产开发。这一次,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搬迁,从市中心搬到化工区,与“毒地”的房地产开发规划,显然分不开。虽然没有一个官员会承认自己不重视教育,但是回到现实生活,真话假话一目了然。
  顺着这个思路,涉事化工企业的肆无忌惮也就顺理成章了。该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不仅直排毒废水,更涉嫌将克百威、灭多威、异丙威、氰基萘酚等剧毒类产品偷埋于地下。对此,当地环保部门不是不知情,而是知情不报、不作为,还想方设法帮助该企业哄骗学校师生。这么做与将学校迁往“毒地”符合同一个逻辑,宁可牺牲师生的健康,也要“保护”能给经济数字增光添彩的支柱企业。
  按理说,“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句话,应该成为常识和底线,不仅在防震的层面如此,在所有指标层面都应如此。那么,从规划到审批,从环评到建设,从验收到搬迁,每一个涉及其中的责任人,都应该为学生受到的健康损害付出代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