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贵伤民不惠农,农业部门要站出来
2016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蒜、生姜等调味类农作物,俨然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主角,它们更是被赋予了“蒜你狠”、“姜你军”等极具噱头的名字。高开低走,一飞冲天……它们的丝毫变动,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切身利益,并让人们因此欢呼雀跃,抑或泪流满面。
  而即使蒜价暴涨,真正能落到农民口袋里的钱也只是少数。就像本文中说的,蒜价再涨,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是经销商。蒜贵了,市民受害农民也没有受益。而且忽高忽低的蒜价还容易让农民一年的劳动白费。说白了,这样的蒜价,早已超出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范畴。
  凡事都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作为世界大蒜最大主产地的金乡,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整个行业的现状。信息渠道鱼龙混杂,为少部分人提供了哄抬价格、坐收渔利的温床,他们投上大把资金后,甚至就可将行情走势短暂握在手中。
  因此,农业部门不能再坐视这种过山车式的蒜价不理了。首先应该做的,便是缩小大蒜价格的炒作空间。农业部门应该公布权威信息,让大蒜的供应量、库存量一目了然。这样,那些散布假消息,鼓吹诸如“大蒜减产”口号的人就会无计可施。
  而对于大蒜供应链的首尾两端,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路途也应该更为通畅。中间环节越多,物价越贵是个真理。若能有更为流畅的配送体系,将农民的大蒜直接送到市民手中,实现直采直供、农城对接。如此,蒜贵农民受益、蒜贱市民受益的情况才会出现。此时,大多数人便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波动的蒜价了。
      本报记者 姬生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