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县委书记孙斌来到孙集调研电子商务的落实情况。
孙集镇本地特色产品在网上销售。
网上买的东西,先试试好用不好用。
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一些网上购物平台开始把目光瞄准农村市场,赶街网即是如此。2016年,商河县孙集镇借此东风,启动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一方面帮助群众网上购物,养成网购的习惯,树立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将孙集本地的农特产品积极在网上销售,实现买卖双便利。截至目前,全镇建设站点37个,上半年争取完成50个站点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大村一村一站点、小村两村一站点。同时,孙集镇搜集该镇本乡本土农特产品18款上传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全民、全网购买。
文/片 本报通讯员 赵金冉
以往赶集人挤人好累好烦 如今点点指尖就能购物
孙集镇作为商河一个具有丰富农产品资源同时距离县城较近的乡镇,率先与赶街网合作,打造全县电子商务示范镇。通过管区申报,实地审核,选择交通便利、有门头的超市作为服务站点,这些年轻有文化的超市老板经过培训,学会网上购物,成了服务群众的站长。
“鼓励群众网购,是政府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政府需要做的就是让农村群众认可、接受这种便捷的生活方式。”孙集镇组织委员戴慧英说。
让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群众接受网购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还是习惯五天一个集的赶集上店的老传统。
“所以,我们首先就提出一个标语,叫‘来赶集,不如来赶街’,在有站点的村里全部将标语刷到墙上。”戴慧英说。
为了使工作尽快推开,经济发展办的工作人员和赶街网一起,利用晚上广场舞的时间去村里搞活动。彩虹门搭起来,欢快的音乐响起来,站点门口的穿针引线赢购物券活动搞起来,十多个村活动开展下来,很多群众知道了原来电脑上有个虚拟超市,而且去赶街,比赶集强,那上面啥都有。
王振岭是其中一名服务站长,从2月26日站点拉上网线开张到3月26日,交易额14840.18元,除了帮群众交话费电费,实物交易127比,交易金额9537元。
“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年纪大的人又不会上网,要买生活日用品只能去附近的集市,而一双普通的手套价格比网上贵三倍。自从站点开起来,我们村和附近村里的人都认识了什么叫网上购物。”王振岭说。
前四羊村的黄胜庆双腿不便,急需要一副拐杖,可是最近的购物街在牛堡村,托人打听后得知,牛堡村也没有卖这种不经常销售的物品。要去县城买,他的腿坐车、骑车都不允许。听说网上能购物,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了村里的站点。王振岭帮他甄别产品优劣,几番下来,订购了济南店铺的双拐。让黄胜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双拐送到站点上。“太方便了,这个站点就是为我们弱势群体服务的”。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配送更加便捷及时,镇上积极帮助赶街网和邮政合作,让群众第一时间获得满意的服务。
路边吆喝销售未必好 网上销售前景被看好
在站点的货架上,记者看到有个专门的货架摆放着孙集镇“著名”的农特产品:河沟的西瓜、田湾的哈密瓜,金碧伦地毯、安琦老粗布、众诚昊车衣、颐和生态鸭蛋……
“除了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我们另外一个重点工作是帮群众卖东西,帮群众把自产的东西通过电商的平台卖到全国各地,最终实现增收致富。”戴慧英说。
为了帮群众卖东西,镇上召开了名优产品上行培训会,下发了农特产品收集清单,逐村收集质量优良、特色明显的农村产品。经过广泛收集并包装,“舌尖上的幸福孙集系列产品之一”包括西瓜、哈密瓜、乳鸽、烧鸡等12款产品先行上线。最后,日用产品系列像车衣、地毯、儿童座椅、粗布等6款产品也后续上线了。
这18款产品做成展板,首先挂到了每个村里。展板信息很丰富,包括产品商标、规模、联系方式等。一上墙,效益马上出来了。
“咱们乡镇居然还有哈密瓜?这得买个尝尝。”王市村的王大娘很是惊奇。之前信息不流通以至于很多产品连本乡镇的群众都不知道。现在通过网上下单,田湾村的种植户秦学利就可以自己派送或是委托邮局代送产品,当天他的哈密瓜就到了王大娘的餐桌上。
网络销售其实就是帮助群众网上销售,广开销路,把产品推出去,实现自己坐在地头等收购的梦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是真没想到,我们村的葡萄还没熟,就通过网站预订出去了。”刘庵村的葡萄种植户王振广种植了65亩葡萄,往年他都在路边、桥头上卖,今年的葡萄却已经通过网站卖出去了。
“我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和赶街网合作,京东、淘宝,我们现在都有合作,不管是哪个平台,只要是对群众生活有利,对致富有利,我们就会积极推介出去。我们镇将电子商务定位农村,服务农民,搭建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商贸流通渠道,打通乡村好资源和都市大市场对接的重重壁垒,群众便利了,赚钱了,我们的目的就实现了。”戴慧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