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再现人民日报谈经济大势:
U型?V型?不!是L型
2016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神秘的“权威人士”再次现身人民日报!继去年5月和今年1月发表《五问中国经济》和《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9日他再次现身人民日报,把脉当前中国经济的五大问题。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怎么看,这位“权威人士”释放了哪些信号?本报对其中的“干货”进行了梳理。

  谈经济形势:
总需求低迷
短期难根本改变

  权威人士:总的看,今年开局总体态势符合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谈宏观调控:
股市汇市楼市
回归各自功能

  权威人士: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
  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功能定位,尊重各自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谈去产能:
处置“僵尸企业”
该“断奶”就“断奶”

  权威人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谈经济预期:
政策目的要说清
及时纠偏

  权威人士:怎么稳预期?关键是稳政策。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点,中央从来没变过,而且多次重申,内涵越讲越清楚,各地各部门都要准确把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反之,如果我们还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
  第三,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说清政策目的和涵义,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还有,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也很重要,必须实事求是,拿捏好分寸。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谈供给侧改革:
不动辄搞“债转股”
不搞“拉郎配”

  权威人士:这轮下岗的行业和地区较集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其中很多是40—50岁职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政策,讲究工作方法,稳妥审慎地去产能: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二是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这次产能过剩带来的一大教训是,距离上一轮国企改革十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仍很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据人民日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