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调结构”让患者更信任医生
2016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这次改革斩断了药品设备流通使用环节的利益链,医护人员依靠服务质量和医术水平获取报酬,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职业尊严。而对就医群众来说,价格上的有升有降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有助于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促进医患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今天开始,33所驻济省属公立医院全面启动综合改革。新政实施后,患者就医会出现“两降一升”的情况,即药品费用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降低、医疗服务费用增加。由于不同方面的费用有增有减,且医保报销与价格调整联动,从总体上来看,老百姓的看病支出并不会增加。
  按照相关部门的介绍,此次综合改革的核心是价格有升有降,也可以形象地称为“开前门、堵后门”。药品加成取消了,检测费用大大压缩,以技术、劳务价值为主的医疗服务,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由此斩断了药品设备流通使用环节的利益链,医护人员依靠服务质量和医术水平获取报酬,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职业尊严。而对就医群众来说,价格上的有升有降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有助于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促进医患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医疗是很专业的领域,医患双方不可避免地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医院相当一部分收益来源于药品和检查,甚至有了“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的说法。医院要维持经营,医生要维持生计,自然离不开一定的收益,在某种意义上,给病人多开药、开贵药的“大处方”,或是给小病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就成了普遍现象。受知识结构所限,患者很难弄清楚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额外”的,难免由此心生怀疑:开药也好检查也罢,恐怕不是为了给我治病,而是赚我的钱。
  一方坚信对方在“坑”自己,另一方还痛心于自己的苦衷不被理解,双方的关系肯定好不了。此次驻济省属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就是以费用结构的调整,起到了消除误解、增强医患互信的作用。药品加成没有了,有的药房还成了医院的负担,医生开“大处方”冲动得到了有效抑制;检查费用降低了,没有多少利润,多做也就没什么好处了。如此一来,患者很容易明白,既然无利可图,那医生开的药以及要求做的检查,也就都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了,是值得相信的。
  相比之下,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则瞄准了医患关系的另一端——提升医生的从业尊严,加大了医生干好工作的积极性。就拿诊疗费来说,改革后专家号和普通号拉开了距离,既是以价格杠杆疏导就医人群,同时也让名医获得应有的高报酬。而手术项目基准价的上浮,且手术等级越大涨价越多,则让高超医术的价值得以体现。在收入差距的引导之下,自然有更多的医疗工作者精研医术,而且人们也会明白,收入高是因为水平高,靠的是汗水和技术而非旁门左道。而这也是职业尊严的最好体现。
  以往一说医疗体制改革,因为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很容易给人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此,不妨多想想人的因素,从医患关系的角度来做些思考,此时便会发现,医患双方想要的其实很简单——患者希望医生所做的一些都是为了自己健康,医生希望靠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赢得尊重。总体来看,此次驻济省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价格的有升有降上做文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效果值得期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