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2000封信成就了一个好父亲
2016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放学路上,接送学生最多的家长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本报记者 李飞 摄
     这两天,我恰好在北京师范大学给全国中小学校长讲课,几名校长问了我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一位女校长说,她与读高中的女儿几乎零交流,非常对立。为了教育好孩子,她曾经把女儿安排在自己任教的班里,好时刻关注。有一次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女儿打了一顿,这件事对母女关系的破坏非常大。现场的许多位校长在反思,虽然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家庭教育搞得非常失败,和孩子关系很不好。
  想想看,一个女孩在同龄人面前,被自己的妈妈打了一顿,她被伤害的不仅是肉体,更是人格和尊严。这位校长不关注自己的孩子吗?显然不是,她只是陪伴方式不当而已。
  永远不要以没时间为由不与孩子沟通,做重要的事情你永远都有时间。
  我有次在青岛讲课,一位女高管跟我说,她的父亲在青海工作二十多年,很少回家,但在她心里,父亲仍是她最亲的人。因为二十年里,父亲和她通信2000多封,父亲的每封回信都是写在她的信的背面,与她谈心,连信中的错字都被父亲改了过来。这个故事很让我感动,这位父亲二十年来通过书信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对孩子的爱,人在天涯,心在咫尺。所以不要说你忙,即使在天涯海角,你仍然可以做一个好父亲。
  有的家长和孩子交流就几句话:“吃饭了吗?做作业了吗?好了,快睡觉吧!”或者时间、空间上与孩子在一起,但你在忙着玩手机、看电视,这样的陪伴建立不起好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坚定而温情的陪伴和积极长久的关注,是父母与孩子互相理解和尊重。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孩子在双亲这里都没有得到理解和尊重,他又有什么力量和胸襟去体谅世上形形色色的人呢?
  每天回到家,你不妨换了衣服,挨着孩子坐一会儿,摸摸孩子,问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有没有要跟我说的事情?”孩子可能会说,今天很郁闷,与同学闹别扭了,那么这时,你应当给予孩子鼓励,并给出应对的建议。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自爱,让父母一同成长。             本报记者 徐洁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