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2016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世纪90年代,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但“踏进大学,就业不愁”的毕业包分配模式逐渐打破,“自主择业”逐渐登上历史舞台。高考迎来了“80后”、“90后”,不久又要迎来“00后”们,他们个性鲜明,主见十足,对于高考,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考上好的大学,至少是本科,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对他们要求的标配。高考就像个万花筒,随着时间的流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无论何时,迈进高考考场的身影背后都追随着父母殷切焦灼的目光。
  “儿子是2014年参加高考的。在这之前,因为自己做了一点小生意,担心没时间照顾儿子,在他快升入高三时,我再三权衡,暂停生意,选择陪读。
  “我们在孩子校园里面租了房子,与孩子共同进入了高考前的备战。现在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岁月啊!儿子在家学习,我只能小心翼翼,不敢弄出大动静,独自睡觉吧,还怕儿子犯困,只好在隔壁卧室看书,过一会还要故意把书页翻得哗哗响,让儿子知道我陪着他。
  “四百多个日日夜夜,我目睹了儿子的无助、彷徨、困惑、挣扎、奋起、冲刺……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最终以理想成绩跨入大学门槛。没有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是体会不到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的。”
  ——这是一位父亲的来稿,在儿子重要的人生关口,陪他一起面对,成为这位父亲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经历!
  “住校的女儿不知怎么,临高考前总是感冒,可能是思想压力大,熬夜多,心态不好吧!我几乎天天给女儿打电话,吃得怎样,吃没吃鸡蛋,睡得怎么样,能睡几个小时,感冒好了吗?头痛不头痛等等,女儿还烦。在高考前的头天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第二天凌晨5点,我急忙坐上公共汽车去陪女儿高考,到了考点门前,女儿看着我,只喊了一声,就进了考场大门,一天、两天、半天……就这样等待着,焦急着,煎熬着。”
  ——这位家长说“虽然只是短短两天半,但我却深深体会到全部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其中滋味,陪考家长自有体会!
  《我的高考记忆》征文至此告一段落,请继续关注下期征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