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真来了,有人心里很忐忑
出门无公车,部分人员还需要一个心理调整期
2016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工作人员核对车辆信息。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摄
     以前送材料,打个电话办公室就给派车,很方便。车改后,这种一般性公务可能就没法申请使用公车了。对于车改,相关单位的部分人员暂时觉得不方便,实际上,他们需要一个心理调整期和适应期。不能因为“车改”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本报记者 黄广华 贾凌煜 于伟

  小禾是市直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经过5年的辛苦工作,去年开始享受副科级待遇。
  他常年跟文字打交道,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写材料,偶尔也会去业务单位送材料。这时候,只需要给办公室打个电话,就能派车送自己前往,很方便。“不过这种情况很少,一个月也就两次。”小禾说,车改后,单位只保留三辆公务用车,像他这种级别的公务员,用车时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方便了。
  车改不改,其实小禾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如果一个月能领到600元的补贴,反而是增加了一笔收入。“如有外出安排,骑公共自行车,或者打车去,都挺方便的。”小禾坦言,要是被派往县区或者乡镇,没有公车,实在不方便,有的人就可能不愿意去了。
  公车改革后,对一些负责宣传报道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说,着实不方便。
  老刘经常带着媒体记者到下属单位或县市区单位采访,一辆商务车能载着五六家媒体记者一起前往。车改后,老刘有些犯愁,以后申请公务车会不会很麻烦?
  同样困惑的还有某县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科长。“我们这里经常有记者来采访,要想采访扎实,必须多去几个地方,田间地头也是常事。”这位科长介绍,有时候公务车安排不开,自己会开私家车带记者去采访,一次两次没问题,总不能每次都开着私家车去采访吧?再说,如果多去几个乡镇,每个月600元的车补,就有可能不够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