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电报
2016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韦钦国
  5月25日晚报刊发了武存中先生撰写的《西门电报大楼的盛衰》一文,回忆了诸多趣事,巧合的是,30多年前笔者曾有一次在西门电报大楼发电报的经历。
  模糊地记得大约是1983年,当时大爷爷住在十六里河一带,其长子(我大伯)在陕西工作,大伯的单位打算从山东购买一批花生和大豆,请大爷爷帮忙。大爷爷通过在粮所工作的亲戚找到货源、谈好价格后,准备次日来西门电报大楼给大伯发电报。不料家里遇突发急事走不开,又不想耽误,他就让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我来办这个事。
  此前我并没有发过电报,也没有单独来过济南,大爷爷就在纸上写好了内容,再三斟酌后才交给我,我有点困惑地问为什么不用更多的字说更清楚点?大爷爷说发电报是按字收钱的,每个字七分钱,要尽量精炼——当时七分钱差不多能买一斤鸡蛋。我小心地将大爷爷写好的纸放好,按交待的路线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西门电报大楼。
  一进入电报大楼,人声鼎沸,我就有点慌乱。我先在一个角落站定,让自己镇定下来,慢慢弄明白大厅内的布局。正在发愣的时候,恰好听到两个大人商量发电报的事,我就跟了过去。他们走到柜台前对工作人员说,“同志,发个电报。”“发到哪里?”工作人员一边问一边递出来一张带格子的电报纸让他们填。他们掏出钢笔和准备好的纸条,按电报格式将内容抄了上去,一个格填一个字,按字数付了钱就算完事了。我一看也没那么麻烦,心里略略有底了。我故作镇定地对工作人员说,“叔叔,给张电报纸,拍电报。”工作人员也没问往哪里拍就递过来了电报纸。
  为了准确填写和不耽误后面的人办业务,我拿着电报纸走到一旁,仔细看了看电报纸,又琢磨了一下要发的内容,感觉大爷爷写的内容还能更简练些,就试着精简了一下,比如把地址栏中的“陕西省西安市”改成了“陕西安”,内容也进行了精简,读了几遍感觉大伯应当能看明白就抄了上去。交给工作人员后,他指着电报纸下方的“发报人”一栏说:“填上!”我大胆地问了一句:“要钱不?”对方回答:“不要钱,写详细点。”后来才知道发报人姓名、地址、电话是供电报局存查、联系用的,不属于电报内容,不拍发就不收费。
  工作人员又询问了一句:“用不用加急?”
  “加急?”工作人员看我没听明白,又看了看电报内容,也许发现不是什么“某病危速归”一类的就没再理我,给我一张窄窄的收款条,一共收了两块多钱。
  末了我问了一句“几天能到?”工作人员说“两天”。
  回去后我告诉了大爷爷发电报经过,大爷爷仔细地看了看我留下的发报内容,认为精简得很好,没有歧义,还夸我会办事,将省下的几毛钱奖励给了我!
  电话、手机、网络普及之前,遇到突发事件需要联系远方的亲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发电报,但因为收费昂贵,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人也舍不得花钱发。尽管如此,距离远的当天也到不了,需要两三天或更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若要赶回家恐怕就是四五天以后的事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