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发现目夷亭亭柱和目夷永固石匾
为“墨子滕州说”增加实物佐证
2016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存建介绍一篇清朝贡生写有目夷亭典故的文章 ◤发现的石柱上写有“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儒立百世师”,称颂了目夷子的千秋美德
   本报记者 甘倩茹 本报通讯员 李存建
  本报曾报道过《庄稼汉自掏腰包办博物馆》一事,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馆长李存建三十多年跑遍全国搜集了上千件史料物品。近日,李存建寻找了二十多年的“目夷亭”石柱被发现,这一发现为“墨子滕州说”增加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25年从未放弃寻找墨学教授口中的目夷亭
  1991年,滕州墨子故里木石镇建立墨子纪念馆,筹备成立工作由已故山东大学著名教授、墨学专家张知寒负责,当时李存建在墨子纪念馆建筑工程工地干零活,参与建馆金和人工搭建“目夷亭”。当时,张知寒教授在空暇时间经常到村里走访,向老人打听有关“目夷亭”的情况。当时在木石镇化石沟村一位叫刘问生的老人说,化石沟城门楼当时有南城门、北城门、东门、西门,四周有寨墙,南城门高大两层,有门楼子,南门是双扇大门,门上方镶有“目夷永固”横石匾一块,北门也有一块石匾“蚕母绵延”,大门口摆放着两门土炮,气派、壮观。后来不幸的是在文革时期城门遭到破坏,把毁坏的城门的砖石、木料等拉到了木石建造了大礼堂。
  1997年第三届国际墨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张知寒教授邀请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几十人来到滕州木石,准备实地参观墨子纪念馆,但纪念馆于1996年冬被拆。临行前,张知寒教授怀着无比的遗憾又一次向李存建打听有关墨子故里“目夷永固”石匾及城墙文物的下落,这些都意味着“目夷亭”的存在。李存建告知只是找到了一些城墙砖瓦碎片留在家中,其它都流落不知去向。这些经历让李存建意识到“目夷亭”对墨学的重要性,张知寒教授临行前的遗憾也深深的触动了李存建。25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目夷亭”。
为“墨子滕州说”提供实物佐证
  在李存建的滕州市墨子故里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四根大石柱,石柱表面斑驳的痕迹印证了历史的变迁。其中两根石柱上有一幅对联: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儒立百世师。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把他的侄子伯夷封到了狐骀,国名“目夷”。伯夷的两个儿子目夷子与太子兹父两人“性仁爱”、“留贤德”,威望齐名。目夷子认为“能以让国,仁孰大焉”,最大的仁莫过于让国。他被分封后,一直想把国家让给弟弟,但太子兹父坚决不受。一天,目夷子心生一计,他对弟弟太子兹父说:“我们一起去寻找修筑城池的地方。”二人催马来到一片三面环山、碧水环绕、背风向阳、田地修平的地方(即今木石镇安上村)。目夷子问:“这是什么地方?”随从答曰:“此地为‘安’”。目夷子说:“这地方无侵无扰,可以安家”。看了一会,目夷子转身对弟弟说:“你帮我再仔细看看,我到前面一会就回来”。说罢上马扬鞭,转过一个山头就不见了。
  其后,太子兹父再也找不到哥哥目夷子,知道哥哥已将其国家让给自己,于是只好在此建城安家,并治理得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但太子兹父却时时不忘目夷子的仁德,当他查访到哥哥就在附近时,准备前往迎接,可哥哥已不在人世。太子兹父悲痛万分,为了缅怀哥哥的仁德,就建亭树碑,题匾额为“目夷永固”。后人题楹联“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儒立百世师”说的就是这件事。这一带人们为了纪念目夷子,也将村落的名子改为与目夷有关的名称。古代“仁”、“夷”、“石”、“台”相互通用,所以至今有木石、东台、西台等村名。据史料记载目夷子的后裔中,最著名的就是科圣墨子。因此,目夷亭石柱的发现也为“墨子滕州说”增加了有力佐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