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废物”的帽子能跑路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建东
  你猜猜,高中数学考试我能得几分?3分,你别见笑。
  那是1973年的事,我在微山一中读高中,对数学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老师怒形于色地在课堂上宣布我的“辉煌成果”,说:“3分,将来走向社会是一个废物!”我恬不知耻,也随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对理科十分厌恶,对语文、历史却情有独钟,分数还不低。
  1974年我上山下乡成了一名知青,在欢城公社蔡楼村安家落户,锻炼成长。农事劳动中,见一位操唐山口音、受父株连回乡改造的“反革命子弟”李廷仁,我观其相貌堂堂,谈吐不凡,便和他接近。他说,你不能光干活,还要学习,他把胸中的唐诗宋词、汉赋元曲、写作技巧、文史知识统统倒给我。我天天晚上在烛光下作诗填词,学写散文,而后拿给老李斧正。我手中的笔像脱缰的马一样收不住,向往着郭小川、李瑛、浩然等大文学家的名字后面能排上我。
  知青返城参加工作之后,我仿佛加足油的拖拉机在文学的原野上猛力耕耘着,向往着早日摘下“废物”的帽子换上文学家的桂冠戴戴。同事午休,我正创作,同事喝酒,我正作诗,同事子夜酣睡,我正誊好稿子准备寄往大报刊。单位的众美女笑我写憨了写傻了写呆了,将来连媳妇也找不上。我向往着找个漂亮女作家给她们看。
  1984年,县文化馆馆长、我的美术教师知道我爱写作爱历史喜绘画肯钻研,调我去文化部门搞考古,我不负师望,将爱好、热情、责任全部投入到考古工作中。全国的考古学术报刊上屡屡有我的名,中央电视台“大京九”节目露了我的影,省里的学术会议上响了我的声。老同学说,在报纸上读了你的散文,女同学说,在电视上见你了。我的几篇回忆学生时代的小文上了报,顺便让几位同学的名字跟着上了报纸,他们拿着报纸笑得嘴角扯到耳朵。
  1993年,济宁市政协委员的桂冠戴我头上,2002年,副高职称的帽子戴上了,2009年,国家文物局给我一顶文物专家的桂冠……如今花甲之年,我才懂得这后来的帽子和桂冠都是为了最初“废物”的帽子,由此双足才能穿上勤奋的鞋子,在人生的蜿蜒道路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向前奔跑,朝着终生向往的目标奔去,纵然我使出高铁的速度也撵不上郭小川、李瑛、浩然了,但我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只要不死,一如既往。妻子常常讥讽说“六十了,别写了,别挣命找死了”,我边跑边当耳旁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