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获专利授权2000余件,九成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科技创新成老油田“掘金利器”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月17日,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大会上传来捷报,在集团公司表彰的6项科技创新先进集体、个人和成果中,胜利油田全部榜上有名。
  诸多荣誉加身,这是科技创新谱写的“战绩”。翻开油田“十二五”科技创新成绩单,专利授权有2000余件。其中,205项发明专利,6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90%以上的科研成果都实现了转化,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每年科技创新增产贡献占据着年度产量的十分之一,为油田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本报通讯员 王维东 
贾玉涛 代俭科
  

科技助力打开勘探禁区
  “十二五”以来,作为历经了50年高效勘探开发的老油田,胜利油田所面临的勘探程度高、开发动用难度大、资源接替矛盾等挑战日趋严峻,储量块数越来越多、储量规模越来越小、储量品位越来越差,资源储量不足成了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难道胜利资源枯竭了?”一时间,“资源枯竭论”的阴影笼罩在石油人的心头。
  胜利油田济阳坳陷整体已进入成熟勘探阶段,而作为断陷盆地高勘探程度区的典型代表,渤南洼陷的勘探程度更甚,探明程度达到51%。
  渤南洼陷勘探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众多断陷盆地高勘探程度区面临的普遍问题。有人质疑“如此高的勘探程度,还有没有勘探潜力?”
  有质疑声,地质人员就要去解开谜底。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地质人员发现,渤南洼陷虽然勘探程度高,但探明储量分布并不均衡,从已发现的6.9亿吨探明储量构成来看,周边凸起带馆陶组探明储量占到74%,而洼陷带古近系仅占26%。
  储量分布的不均衡,意味着勘探潜力所在。地质人员坚信,渤南洼陷勘探仍大有作为。
  不过,科研之路从来都没有坦途。为了打开制约高勘探程度区的“枷锁”,地质科研人员先后观察了107口井的1000多米岩心,分析了5000多块次样品,综合运用了多项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一项数据一项数据梳理,一个难题一个难题解决……
  经过系统攻关研究,地质科研人员创新形成了渤南洼陷不同构造带油气的勘探思路和评价技术,赶走了断陷盆地高勘探程度区的“拦路虎”。
  理论和认识上的突破带来了勘探禁区的解放,沉寂多年的勘探区块被唤醒。应用该研究成果,胜利油田第81个油田三合村油田诞生了,渤南、罗家、邵家等三个油田的储量规模相继被扩大,累计上报三级石油地质储量1.75亿吨。
科技创新让储量变产量
  东部资源吃紧,西部资源接替也在告急。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综合室主任赵乐强直言,2010年,他们在贴有“贫油”标签的西部区块陆续擒获了春风、春晖两个油田,但勘探区域仅仅局限在几千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浅薄层,对于13万平方公里西部探区,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有待探索。
  由浅到深,由薄到厚,勘探人员确定了准西-准北缘成藏关键因素及勘探目标,一步步爬坡过坎,最终,他们在“深水区”石炭系发现了规模优质烃源岩,揭示了盆缘大规模地层岩性圈闭发育机制,建立了盆缘远离油源区油气运移聚集模式。
  在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胜利油田明确了4个富集区,“收割”了阿拉德油田,新增资源量11.5亿吨。
  寻找资源难,把储量变产量也不易。油气资源储藏在地下数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收获地下沉睡的宝藏?胜利人的“撒手锏”是科技创新。
  注水开发多年,胜利油田经过了注水、分层系、细分层系的综合调整,主力层严重水淹,纵向上多个油层互相干扰,失控储量多,常常存在难以动用的小规模剩余油。
  “零零星星”的小规模剩余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样才能让它们顺利采出呢?
  立体开发技术的出现,拉近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科研人员创新建立了立体开发技术,把不同深度、不同断块的多个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组合起来进行开发。平面上,利用跨块水平井组合开发,实现剩余油“人工连片”;纵向上,利用多靶点定向井组合多个碎块,实现剩余油“串糖葫芦”。
  科技创新再一次成为斩获“黑金”的“利器”。立体开发技术在永安油田永3-1块试验后,综合含水由92.3%降至63.5%,累计增油20.6万吨,采收率提高7个百分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