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千里迁徙,却换不来片刻安居
2016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杞国第三任国君杞题公
   □本报记者 张九龙
  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夏朝究竟存在与否,曾困扰中国人许久。以“杞人忧天”而闻名的杞国,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尴尬情况。
  留存夏礼
世袭大禹“奉祀官”

  杞国虽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国,却系大禹的直系后裔,而这位治水英雄大禹正是夏朝的建立者,因此,杞国算得上是夏朝的“皇亲贵胄”了。这样的标签,在带来荣光的同时,也给杞国的悲催命运埋下了伏笔。
  从商汤灭夏的那天开始,作为没落的贵族,杞国就再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商汤灭夏之后,将夏桀驱逐至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把其辅佐大臣“散亡”,又将夏姒姓之民众迁至于杞,让他们继续奉祀夏朝的祖先。这一下子,杞国成了夏朝遗老遗少的大本营。
  杞国人没辜负商王的“重托”,不仅按时祭祖,还把夏朝的礼仪制度都延续下来,俨然成了夏朝的“活化石”。因此,直到春秋时期,孔子还有“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的说法。
  为了表示对前朝“吉祥物”的友好,商朝不时抛出几根“橄榄枝”,商王武丁就曾娶一位杞国女子为妃。不过,据统计,武丁光后妃就有六十多位,和杞国结亲,恐怕象征性的意味更浓些。即使如此,在商朝,大部分时间里,杞国并不安宁,随着商王们的性子,后裔多四散而去。
  周朝代商,周武王故技重施,实行“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到处寻找大禹的后人。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东楼公,周王把杞国重新分封给了他,令其继续奉祀夏朝的祖先。总之,商周两朝,杞国成了世袭的“奉祀官”,为大禹一脉延续香火。
千里迁徙
夺取淳于立锥乱世

  到了周厉王当政的时候,天下大乱,位于今天河南杞县一带的杞国,正好处在周王朝与东夷族征战的前沿阵地。倒霉的杞国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国运多舛,国祚不宁。杞国国君自知,无法继续在河南地区立足,只得举国迁徙至“鲁东北”,来到了山东新泰。可山东这边也非净土,还没等屁股坐热,就遭到了莒国的侵伐,引出了一场“莒人伐杞,取牟楼”的激战。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进入春秋时期,一切用刀枪说话,没人再在乎杞人是谁的后代,更没人会同情或帮助弱者,杞国只能自救。为了躲避战乱,杞国人过上了“吉普赛”式的迁徙流浪生活。
  此时,山东的诸侯争霸战争异常激烈,定陶、新泰、诸城、淳于、缘陵……这些地方都曾经留下过杞人的生活痕迹,有时为了一处地方,杞人要往返争夺数次才彻底放弃。逃难路上,惶惶如丧家之犬,恐怕一路走走停停的杞国人自己也闹不清到底在坚持些什么。
  打不过就跑吧。从鲁西到半岛,杞国屡败屡战,眼看就要被列国赶到大海里去了。好在,杞国的坚持终于换来了上天的一次眷顾,上天赏给了杞国一个比它还软的“柿子”捏。
  在今天山东潍坊坊子区黄旗堡街道附近,碰到淳于国这个对手,杞国国君估计心里早已乐开了花。淳于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周武王的时候,淳于公分封在此,正式建国。从那之后,淳于国一直老实巴交地在这儿生息繁衍,可凭这弹丸之地,淳于国越过越穷,守着周围的大国,时刻担惊受怕。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杞国一见世上还有比它更弱的,立刻动了心思。于是杞国向鲁国投怀送抱,与鲁国结盟,想要取淳于国而代之。鲁国虽然瞧不起弱小的杞国,但也对身边那个没出息的淳于国看不顺眼,于是难得献了回“爱心”,痛快出兵,支持杞国攻下了淳于城。
  面对外敌来犯,淳于国哪有招架之力,见势不好,淳于公脚底抹油,逃往了曹国,淳于国从此灭亡。坐拥淳于城,鸠占鹊巢的杞国总算有了一块立锥之地,心里不胜欢喜。
与鲁比邻
忧患连连寝食难安

  千算万算,杞国没想到,与鲁国做邻居,并不比之前的流浪汉生活强到哪里去。有了安身之地,老百姓还是不能享受片刻安居的生活。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鲁国身为周公后裔,一直以周王室正统自居,重视礼乐,更重视血统。在鲁国眼里,杞国是夏禹的后裔,虽然也算先贤的后代,毕竟和自己不一条心。此时的杞国在山东已经生活了数百年,夏礼加夷礼,总之就是不会用周礼。在鲁国眼里,杞国早已和东夷无异,哪还认它是大禹之后。
  原本就骄傲自负的鲁国,自认为有恩于杞国,更加肆无忌惮,对其呼来喝去。寄人篱下,杞国早已学会了忍辱负重,为求生存,还是与鲁结好,并结为姻亲。可这样的婚姻并没给杞国带来几天安宁,反而成了鲁国来犯的借口。
  杞桓公娶了鲁女叔姬为妻,可婚后叔姬行为不轨,杞桓公一怒之下将她休掉。不料,叔姬回到鲁国后不久就病逝了,为了“扳回一局”,鲁国强迫杞桓公将叔姬的尸体迎回,好生安葬在杞国,并强词夺理地称叔姬之死是因为杞国的缘故。面对鲁国的强盗行径,杞桓公只得无奈屈从。
  平日里,鲁国更是习惯性地以大欺小,时不时以“朝礼不恭”等为由欺凌杞国,甚至多次出兵讨伐,无非就是想多敲诈点好处。等到鲁国衰落了,杞国又不得不忙着交好齐、晋等诸侯霸主,继续受尽压榨。
  天地虽大,却没有杞人安居之地。也许对世代流浪、饱受战乱之苦的杞人来说,“杞人忧天”,更多的是无奈和悲壮。“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恰恰是反映了千百年里杞人生活的真实状态。
  公元前445年,存世一千五百多年的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在杞国故地,至今仍盛传着“九女冢”的传说。
  相传杞国国君有九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其中三女儿苡娟外出春游,路遇歹徒,一个名叫叔夷的年轻人勇当“护花使者”,救下苡娟。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婚姻。几年后,楚国大军伐杞,却对城高墙厚的杞城毫无办法,久攻不下,只好暂且退兵。
  楚军退后,叔夷假作不解地向妻子询问:兵强马壮的楚国为什么打不过小国寡民的杞国?苡娟回答不上来,叔夷便让苡娟向杞王询问。杞王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一不小心道出了玄机:原来,杞城是龟形城,有老龟伏卧之功,越打越牢固,只有城西北的龟尾部才是薄弱之处。
  不料,叔夷并非赵人,而是楚国的一名卧底。得到消息后,楚国集中兵力攻打“乌龟尾巴”,很快就攻下了杞城。
  杞王见千年基业毁于己手,痛悔不已,更恨女儿胳膊肘往外拐,帮助敌国破了杞城。从此立下规矩,女大外向,死了外葬,并在城西建了一座大墓,把九个女儿全部活囚其中,任其自灭。自此,杞城西部就留下了这座九女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