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再出发,聚焦黄河入海口
天空中那道彩虹让人着迷
2016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赴黄河口的齐鲁晚报拍客团成员合影。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找到好地方,大家就会一拥而上。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拍摄时,大家是如此专注。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7月16日,“守护母亲河,人人都是江河卫士”公益活动再出发,齐鲁晚报拍客团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镜头聚焦黄河入海口。拍客被黄河入海口的大美湿地所震撼,同时也激起了爱护母亲河、保护黄河生态的热情。该项公益活动由齐鲁晚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和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举办,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拍客在路上
就充满了期待

  16日中午,齐鲁晚报拍客团一行30余人来到东营市,稍事休息后,这支队伍扛着“长枪短炮”奔赴黄河入海口,他们不但携带了单反相机和“长焦巨炮”,还携带了航拍神器无人机。
  驱车赶往黄河入海口生态旅游区的路上,大家就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在向本报摄影老师求教的同时,也想象着黄河入海口到底是什么模样。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齐鲁晚报拍客团的大巴车驶入生态旅游区大门的时候,不少拍客在车上就已经举起相机四处寻觅,“鸟在哪儿呢?”“满眼都是绿色,只有水和植物,想不到盐碱滩上还有一片这样水草丰美的地方。”盛夏时节,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水草、柳树等植物枝繁叶茂,在黄河水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地、蓝天、河流形成了一幅大色块的油画。
黄河口之美
让摄影者无比兴奋

  为了让拍客近距离感受黄河三角洲这片鸟类的天堂,山东黄河河务局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意安排拍客团一行来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道路的一侧是芦苇荡,偶有水鸟低空掠过;另一侧是尚呈绿色的翅碱蓬生长在一片灰白的盐碱滩上。一路之隔,宛若两个世界。大家在惊叹大自然神奇之余,也忙不迭地“抄起了家伙”。天公也作美,拍客团刚到自然保护区不久,原本云层很厚的天空也渐渐转晴。天空湛蓝、白云朵朵,让来自济南的拍客直呼漂亮,他们手中的相机霎时“咔嚓”个不停。
  远处白云蓝天,近处水草袅袅。正当摄影爱好者沉醉于自然风光之美时,远处的浅水处忽然飞起一片白色的水鸟。摄影爱好者惊叹于美景的同时,也遗憾自己相机镜头不够远。一路行进,拍客团一行透过车窗看到自然保护区内的美景,一队小野鸭涉水蹒跚进入芦苇丛,几只海鸥从高空俯冲到水面捕食鱼儿,连远处的东方白鹳也来凑热闹,张开巨大的翅膀飞到水面上……“今天肯定能出好照片!”拍客陈永红惊呼。
一场拍摄过程
感受到母亲的馈赠

  拍客团一行最后来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湿地公园和远望楼,这两处景点是近距离接触黄河三角洲湿地和俯瞰黄河最好的观测点。
  在湿地栈道上,拍客除了按动相机快门,口中说得最多的字眼就是“美”,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大水面、大绿地,“根本不需要其他的装饰,这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拍客陈永红说。“感觉拍不过来,每个地方都值得用相机记录。”
  拍客团中的本报记者刘军拿出了自己的航拍神器——无人机,升到300米高空俯瞰黄河入海口生态湿地,一幅幅照片传回地面,让生态旅游区内的不少游客也驻足观看,“以前只是从地面上用平视的角度看这片湿地,现在通过空中俯瞰,视角不一样了,美的感觉增加了不少。”东营当地游客赵先生说。
  拍客团的最后一站是远望楼,大家攀登上景区的制高点,长河落日,阳光在河道上反射出熠熠光芒,阳光透过云层把大地照得色彩斑斓。更加神奇的则是黄河入海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让拍客直呼“来着了”。
  “通过这个活动,我近距离地第一次接触黄河入海的地方,接触这片湿地,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感受到了黄河母亲对我们的馈赠,保护这片湿地,保护黄河生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拍客中的老大哥、满头银发的尹逊习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大家拍摄的照片,把美传播给更多的人,也把保护黄河入海口湿地、保卫黄河的这种责任感传达给大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