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百蔬园内工作。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摄
本报记者 李德领
能够在家门口打工是村民潘秋生从不敢想的事情,他在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合作社包了三亩多地,不仅不耽误家里任何事,一月还能收入2000多元钱。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郓城县张营镇按照为贫困户找到长期致富门路、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做好救济救助保障等精准扶贫思路。同时,把光伏发电作为扶贫工作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光伏脱贫的产业发动和社会效益,把眼光聚焦到产煤的五处乡镇搬迁村和塌陷地,因村施策,改变以往漫天撒盐的方式,大力开展单家独户光伏扶贫、整村光伏扶贫、项目区光伏电站扶贫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照亮了农民“脱贫路”。
农民变“股民”
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在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合作社,家住张营镇殷垓村的季女士正在承包的大棚内给西红柿松土。据其介绍,她有两个孩子在外上大学,家里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以前在村周围做些零活供着儿女上大学,百蔬园建成之后,村里推荐她来这里工作,“把家里的地租了出去,在这里包了3亩地,包一亩地一个月可以有650元的工资,一月下来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不仅可以每个月给两个孩子寄生活费,自己的日子过得也不像以前那些紧巴巴的了。”
今年年初,坐落于张营镇仲楼村的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在村里建起了扶贫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不仅可以入股变“股民”,年底获得土地分红,还能在自己“工厂”打工,增加收入。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百蔬园扶贫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共占地2000亩,分三期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吸收附近村民400多人常年家门口打工,每人仅打工就可增收1.8万多元。
“把周边村的贫困户劳动力都吸纳到我们这个基地上来务工,现在在基地打工的三百多个贫困户劳动力,每年大概每个人增加收入两万元左右。”郓城县百蔬园果蔬种植合作社经理刘强说,百蔬园合作社用工原则是首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其次录用入股农户,如仲楼村贫困户于根营在蔬菜大棚内务工,月收入可达2000元,按其家庭2人计算,不到半年就可达到脱贫标准。
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张营镇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半工半农的扶贫项目。并按照一村一品、现代生态、持续发展的长远科学规划,建成了14个特色专业村,使贫困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直接就业。
光伏发电入农家
照亮农民“脱贫路”
除了做得风生水起的蔬菜种植外,张营镇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是做得名声大振。
郓城县张营镇在脱贫攻坚中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根据县域内煤矿多、塌陷地多、搬迁村多、可利用土地少的实际,大力整合有限的扶贫资金,因村施策,实施“光伏扶贫”项目,鼓励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利用闲宅、屋顶等建设光伏电站,“卖电”增收,为贫困群众带来“阳光财富”。
由于年轻时操劳过度,张营镇压煤搬迁村小屯村村民李坎生落下了许多老毛病,现在不能干重活。半年前镇里在他家屋顶上按上了光伏板,不但用电不用交钱,而且每个月还可以卖电领一部分钱,李坎生成了张营镇首批“光伏扶贫”的受益者,“现在不仅点灯不用拿钱,月月还给钱。”
作为张营镇光伏扶贫的试点村,小屯村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以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为目的,充分利用压煤搬迁村房屋布局统一的优势,采取单户联网、多户联建等形式,116户贫困户都已享受到光伏扶贫带来的实惠。
“我们村把光伏发电作为群众脱贫的一个渠道,由政府为全村116户贫困户免费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目前运转良好。”张营镇小屯村书记刘洪磊说。
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张营镇积极打造“光伏小镇”,通过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带动更多贫困户早日脱贫。张营镇光伏发电厂由上海谷欣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兴建,占用小屯旧村800余亩采煤塌陷地,开辟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新模式。电厂农业服务公司计划把整个电厂划分成若干管理小区,每个贫困人口认领固定区域,利用光伏板下土地空间进行耐阴作物、中药材的高效种植和渔业养殖。长期务工管理,能吸纳周边12个村,有劳动能力200多户贫困户进公司务工,可实现当年脱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