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姑娘杨方旭助力女排夺金
这是山东有史以来首块“三大球”奥运金牌
2016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潍坊市副市长王桂英专程到杨方旭家中表示祝贺。
  女排夺冠后,杨连学夫妇喜极而泣。
     本报8月21日讯(记者 蔚晓贤 马媛媛)21日上午,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最终以3-1复仇塞尔维亚夺冠,这场伟大的比赛终将被载入史册。女排队伍中有一名来自潍坊高密的姑娘杨方旭,作为接应二传,她表现出色。据了解,她是山东首个进入奥运决赛的“三大球”运动员,也为山东贡献历史上首枚“三大球”奥运金牌。
  21日上午9点,高密市体育局二楼的一间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墙上挂着一面五星红旗,国旗上面的条幅上写着“杨方旭加油”、“中国女排加油”。再过几分钟,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即将开打。
  杨方旭的父母坐在会议室的最后一排,周围是杨方旭的亲朋好友,他们被特意接到高密市体育局观看比赛,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杨方旭的母亲崔晓梅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过后,她就没见过女儿,自从奥运会开始后,女排比赛她场场不落,从战胜巴西进入四强后,她每晚都睡不好觉,20日晚,她更是一夜未眠。“决赛前一天晚上,我给女儿发了一条微信:‘杨方旭加油,中国女排加油’,但女儿没有给我回。”崔晓梅说,她知道女儿决赛前也很紧张,她只能默默为女儿和中国队加油,不再打扰她。
  9点15分,比赛正式开始。第一局,杨方旭并未上场,塞尔维亚队攻势凶猛,中国队19-25丢掉首局。第二局,身穿3号球衣的杨方旭出场,她一现身,坐在电视机前的各位亲朋好友立即报以热烈掌声。杨方旭打的位置是接应二传,她上场后立即发挥作用,并发球得一分,最终中国队25-17拿下第二局。接下来的第三局和第四局,杨方旭继续出场,直到惠若琪打探头一球定音。整场比赛中,杨方旭扣球共出手9次,得2分,拦网出手5次,发球13次,得1分,共得3分。
  女排夺冠后,杨方旭的母亲崔晓梅、父亲杨连学激动地泪流满面,杨方旭的妈妈告诉记者,她现在最大心愿就是尽快见到女儿,如果有机会她还想给郎平一个大大的拥抱,崔晓梅说:“我还没有见过郎平,如果能见到她,我要感谢她!”
  潍坊市体育局副调研员、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傅益民说,杨方旭是山东首个进入奥运决赛的“三大球”运动员,也为山东贡献历史上首块“三大球”奥运金牌。女排夺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杨方旭是我们山东人、潍坊人的骄傲。 

杨方旭父母: “曾担心学体育没前途,这下放心了”
  看到颁奖台上的女儿挥舞着胸前的金牌,杨连学激动地紧紧抱住妻子。一下子成了奥运冠军的父母,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准备怎么庆祝啊?有人问。杨连学说,还没想好,在一旁的妻子崔晓梅则说:“回去放鞭、放礼花、放炮!”
  21日下午两点左右,潍坊市副市长王桂英、潍坊市体育局局长孙沂专程赶到杨方旭家中,王桂英拉着崔晓梅的手说:“杨方旭是山东的骄傲,潍坊的骄傲,感谢你们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崔晓梅却说,杨方旭不是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国家培养出来的。
  杨方旭学习一直很优秀,小学是一直担任班长、大队委、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十佳少年。上初中后,学习成绩每次都在全校排前几名。杨方旭的启蒙教练张春玲回忆说,2008年她到杨方旭所在的高密市立新中学选人,当时学生正在做课间操,她一眼就看到人群中个子高高的杨方旭。当时年仅13岁的杨方旭身高就已经一米八三,而且本来就喜欢打排球。张春玲说,跟杨方旭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这个孩子性格外向、反应敏捷,是个可塑之才。可是让女儿去打排球,崔晓梅和杨连学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几番犹豫和思考之后才依依不舍地将杨方旭送进体校。
  没想到,学校少了一个学霸,中国排球多了一个新星。
  本报记者 蔚晓贤 马媛媛
杨方旭赛后打来电话问: “爸爸妈妈你们高兴吗?”
  比赛结束后,杨方旭的妈妈崔晓梅就不停地翻看手机,等待女儿的短信或者电话。翻看一下没有,又安慰自己:“现在肯定很忙,得准备颁奖,还得接受采访。”
  中午12点半左右,崔晓梅的手机突然响起。“是方旭来电话了”,崔晓梅激动地叫起来。
  “爸爸妈妈你们高兴么,我们赢了!”杨方旭在电话里喊着。
  “爸爸妈妈高兴,爸爸妈妈为你骄傲,我们等你回来”,崔晓梅和杨连学回复着女儿,眼中热泪盈眶。
  崔晓梅说,女儿很不容易,去年7月份,在参加世界女排大奖赛过程中,杨方旭扣球后受伤倒地离场,经过检查确诊为右腿前十字韧带断裂,这种伤对一个排球运动来说是致命的。杨方旭被送往美国手术,并接受数月的康复治疗,上天眷顾,杨方旭竟然奇迹般迅速恢复了。2016年7月18日,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成立,杨方旭名列出征名单。然而,杨方旭腿中仍带着钢板,比赛时需戴着长长的护腿。“方旭很自立,也很坚强,每次比赛,她都不太多说训练的事情,怕我们心疼,怕我们担心她的腿”,崔晓梅说。
  当记者问,杨方旭回国会不会去机场接她,像张继科的父亲一样把她举上肩头。杨连学说:“都听女儿的,她想让我们去接,我们就去。”
本报记者 蔚晓贤 马媛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