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环卫工每天捞很多垃圾。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城区河道沿线大部分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河岸、桥头市场多,市民随意扔弃(倒)、涮洗、便溺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水暂时活了、水暂时清了,但如何长期保持城区河道水质,济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贾凌煜 姬生辉
陋习不改变
河道水很难常清
在68岁的陈凡振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济宁城区的几条河道完全变了模样。
“本来济宁降水就不多,加上城区的河道与城外河流不通,河水根本流动不起来。”陈凡振无奈地说,除此之外,不少生活污水通过小暗沟流进河道,大量垃圾也丢进来,臭味能传出老远。
“有个亲戚从德州来济宁,看到河内垃圾淤泥遍布,竟然笑着说,‘江北小苏州成了江北臭水沟’。”听到这些话,陈凡振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他说,“济宁因运河而行,运河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济宁人,看着它们变成臭河沟,心里真是酸酸的。”
“济宁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可以说水是济宁的魂。”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说,在他们的提议下,2008年济宁市引泗河水入城,使城区河道水质有了很大改观。今年,又在他们的提议下,济宁市再次启动引梁济运河水入城,让城区河道的水真正活了起来。
“水活了、水清了,如何长期保持水质,济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部分市民说,水虽然暂时清了,但还有生活污水通过小暗沟流进河道,市民随手扔垃圾的习惯还没改掉。如果水质难保持,还可能有第三次引水入城。
3公里河道
每天得捞4船垃圾
6日早上6点,王文玉和王汝奎站上船头,开始一天的忙活了。两人搭档,负责老运河秀水城至杨水站段的垃圾打捞,这段河道长约3公里,平均宽度30米。
当日下午3点,这艘铁皮船里堆了很多塑料袋、塑料瓶,最多的是柳树叶。王汝奎站在船头打捞垃圾,王文玉在后驾驶打捞船。今天是西北风,两人将小船靠在河道南岸,缓缓向西行驶。河道中央,一个红色塑料袋自西向东漂了过来,王文玉赶紧调转方向,王汝奎拿起打捞杆,用网兜将这个塑料袋抓住,放进船舱里,配合十分默契。
一个多小时,王汝奎一直站在船头挥动着打捞杆。用了不到一个月的帆布手套磨出洞,手上也结了厚厚的茧。随着时间的流逝,船舱里的垃圾越堆越高,舱底专门留得两个小孔开始往里进水,这提示俩人该去倒垃圾了。每天,两人得去倒4次。
王文玉介绍,两人在船上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除了中午休息俩小时,其余时间需要来回不停地在水面上巡视、打捞。夏天,隔着塑胶鞋底的脚被铁皮船烫得生疼,冬天刺骨寒风不断钻进衣服,也不能不停歇。
“下午工作相对清闲了,任务最重的时候是早上,一夜的生活垃圾、树叶等全浮在水面上。”王汝奎在这里工作了6年,王文玉工作了10年,脏、累、热,是河道清理工最贴切的概括。
封堵直排口
改善净化河道水质
城区河道沿线大部分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河岸、桥头市场(摊点)多,市民随意扔弃(倒)、涮洗、便溺等不文明行为导致河道卫生保洁工作难度大。沿街商铺往往为了一时便利,将生活污水倒入就近雨水口,污染水质。
济宁市城市排水管理处将加强沿河管线巡查,计划投资500万元,封堵小洸河、小府河直排口,这项工程计划今年10月份竣工。
常昭顼介绍,以引水入城为契机,济宁将全面提升河道景观,达到“水质净化,河滩绿化,两岸美化,夜间亮化”的目标。明年的城区河道整治提升工程计划投资4800万元,围绕济宁运河文化主题,强化运河文化元素体现、两岸文物保护展示,进一步改造桥梁亭台、人行步道等设施维修整治,沿岸拆违扩绿,二滩补植绿化,灯光亮化等。目前已编造规划项目建议书,正委托可研。
在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荣誉副会长张培安眼中,京杭大运河见证了济宁的繁荣,济宁素有“江北小苏州”的美名。
一条河影响一座城,水质直接影响一条河。济宁一直鼓励发展运河文化主题游,但因水质的困扰,直到现在运河文化主题游仍在搁浅。
水兴则河兴,河兴则运河文化主题游兴。维护城区河道水质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市民们共同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