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潮该退去了
2016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龙应台有一篇文章《使人腐败堕落的不是金钱》,讲德国人战后也经历了数年缺吃少穿的艰苦生活,随着马歇尔经援计划的实施,经济迅速腾飞,商品供应充足起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第一个狂潮是“吃潮”。人们拼命买吃的东西,谈吃的话题,作吃的计划。“吃潮”稍退,又涌起“冰箱潮”,甚至举国为冰箱疯狂。如果对比一下中国与德国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经济起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腾飞大约在90年代中期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解决了温饱步入小康(一部分人进入富裕阶层)的中国人也经历了吃喝潮、冰箱潮,此外,还有电视潮、空调潮、电脑潮、住房潮、轿车潮等。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德国人迅速止住了“吃潮”,中国吃喝潮却历经20余年不见衰退的迹象。我的学生在德资企业工作,因成绩突出,被派往德国研修。他的老板经常带他出去访友,午餐一般一杯咖啡或牛奶,一块三明治或者热狗,几乎不喝酒。德国人收入高却不讲究吃喝,不好面子,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效率都很高,让他印象深刻。我告诉他,德国人也经历过“吃潮”,但他们很快明白追求物质享受只能使精神空虚,于是把钱投入产品研发、教育及文化建设领域,成就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新德国。
  在台湾访学时,发现台湾朋友请客,菜品并不丰盛,餐桌上基本没有剩菜剩饭,如果剩下了,也要打包带走。服务员还会提醒做东的客人,菜够了,再多就吃不下了。有些大陆朋友认为台湾人小气,请客还不让人吃饱喝足。大陆人请客总是很阔绰,饭菜不剩下三分之一,就觉得过意不去,怕被人认为小气。我曾就此与一位年过六旬的台湾朋友交流过,他坦率地告诉我,台湾人也经历过铺张浪费、好面子、讲排场的时代,但他们意识到大吃大喝不仅无益于身体,暴殄天物,也给客人带去心理负担。台湾人请客很多都在小饭店,有时就在咖啡馆、午茶店、快餐厅吃顿便饭了事。我们开始不习惯,后来逐渐入乡随俗,认为这挺好,既减轻了经济负担、节约了时间,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台湾饮食清淡、少油腻,很多大陆朋友减肥成功,有的还去掉了“三高”顽疾。有个朋友在台湾三个月减重38斤,不过他回家不久就恢复了,因为应酬太多。中国内地大吃大喝如此盛行,似乎谁也改变不了这股风气。
  我注意到,中国内地的吃喝潮(官方一般叫吃喝风)始于公款消费,老百姓形象地讽刺了这种舌尖上的腐败——一盒烟一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下面一座楼。“八项规定”、“反四风”后,公款吃喝被遏制,但民间吃喝仍然妖风劲吹,公款吃喝变成了全民吃喝。
  吃喝潮先从节假日肇始,春节基本上成为饕餮盛宴,年夜饭到饭店吃,春节大家轮着宴请,吃得大家看见肉就发愁,闻到酒就反胃,但还是要吃。吃多了,又不运动,肠胃不适,血脂、血糖、血压升高,酒精中毒的人多起来了。十几年前,有人发表文章呼吁人们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补充膳食纤维,多运动,过健康的春节,但收效甚微。节假日之外的各种宴请越来越多,大吃大喝的现象更多了,比如结婚、祝寿、孩子过满月、考上大学、葬礼、乔迁新居都要请吃,出差有朋友、同学请吃,回老家有亲戚、邻居请吃,托人办事请吃,事情办妥也要请吃,孩子老师要请吃,单位领导当然要请吃……来而不往非礼也,请吃过后,自然也要吃请。饭店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收泔水的师傅成了最忙碌的人,以前用平板车拉,现在都用上卡车了。吃喝潮先在城市兴起,随之蔓延到农村。四年前,我到东北农村探亲,见爱人姨父家的窗台上有许多请柬,都是以各种名义提出的宴请。幽默的东北人编了小段子调侃这种现象:“空中响礼花,不知是谁家,东家孩考学,西家生娃娃,南家过66,北家过88。饭也不用做,碗也不用刷,吃得兜空眼花。一天五六百,三天一千八。今天你买楼,明天他搬家,别问什么事,给信儿就得花。家底要花空,收秋要抓瞎。”
  无论吃请还是请吃,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食物,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称中国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费大约20%,总价值高达1000亿元,相当于全国小学生一年的午餐费用。
  要从根本上抑制吃喝潮,还是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同时加强教育与文化建设,注重舆论导向,引导国民移风易俗,让人们从大吃大喝中醒悟过来,自觉养成科学饮食观,服膺浪费可耻、节约光彩的理念。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