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发中心“四化”建设遍地开花
线上线下互补,全员创新创效
2016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油公司体制机制的健全,“四化”已走到台前,胜利油田创新创效工作室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覆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对于石油开发中心来说,创新创效工作正从生产一线的小改革、小创新、小发明延展到“四化”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才的培养、平台的建设,由“四化”催生出的各项成果逐步转为一线生产力,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任文盼 郝兵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晓虹“四化”工作室是石油开发中心第一家专注“四化”的工作室。初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两个运维人员正围绕着操作台忙碌着,他们正在利用信号发生器给更换下来的温度变送器进行检测。
  这个仅有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有序地摆放着电脑、油井控制柜、示波器、电焊台等专业设备。信息主管师焦晓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不在大,有人则灵,这是中心‘四化’工作室,也是重要的‘四化’培训基地”。
  在专业“四化”设备和PLC、RTU自控系统的支持下,这个“小地方”既能对油井、集输等自控仪表检测安装进行实操训练,又能直观地了解学习很多四化系统程序的设计以及自控仪表的维修。
  以前,“四化”设备没有专门的维修检测场所,一般都是现场维修,员工们想学习“四化”技能就得跟着运维人员满井场跑,想搞创新就更是难上加难。自从有了“四化”工作室,员工们告别了满井场打游击的生活,“现在一有空,我们就会钻进工作室,摆弄下设备,主要是研研究还有哪些创新创效的点可以着手。”人工岛班长杨元浩兴奋说。
  其实,杨元浩、唐海东等几个人都已经是“四化”骨干了,他们一方面带动操作型员工、管理型员工融入“四化”,一方面能够在“四化”开展中瞄准更有价值的点追根到底。
  在他们的感染下,员工们学习“四化”知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作室的“人气”也越来越足,胜龙、胜发、胜丰等采油管理区的四化办公人员也纷纷来到这里,学习“四化”知识,大幅度提升了一线采油岗位操作人员的“四化”运行维护能力。
小环境激发大潜能
  青东采油管理区定量装车D鹤位批控器面板不显示数值,运维人员通过互换法,判断批控器电源模块出现故障。
  以往,都是更换整块电源板,厂家从上海邮寄电源板,要等一个星期,既浪费时间,又产生费用,还影响生产。如今,运维小组和培养的新力量在工作室讨论确定故障点,用专业的维修工具精准地击穿小电容,成功让批控器面板恢复正常,5个人齐心合力自主更换了电源板上的元件,节省了维修费用3000元,这半个小时每人在岗创效600元。
  类似的还有可燃气体报警器故障排查等等,各单位的“四化”运维人员经培训实操后轻车熟路,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小打小闹”的事情,无需再花钱请人来维修了。算下来,一次这样的“小活”就能节省千余元,中心一年有40余万元的成本省下来。
  除了日常维修,员工们还开展一些实用的小革新小创造。比如,一新一旧两个温变,旧设备后面盖板上的小D形接口格外显眼,这个口避免了使用前将连接线穿进穿出,出现错乱损毁仪表的问题,区区小口解决了大麻烦。依托“四化”工作室,各单位现在还相继开展单井组合预警模型建立、“四线一图”油井管控法等创新工作。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如果说“四化”工作是“线上运维”,那石油开发中心采油一线工人们在生产现场创新创效就是“线下操作”,这两股力量互相竞技,渡“寒冬”的积极性与日俱增。
  在胜科采油管理区的“学义”创新工作室里,整齐摆放着生产现场常用的器具,有的进行了拆装组合,有的进行了小小改动,有件“多维度调节放喷流程”就是创新成果之一。热采井转周放喷时,由于安全的要求不能用软流程,由于每口井的高度长度不一,硬连接的钢管流程必须现场电气焊重新连接,工作量大,成本高。针对这个问题,常学义带领小组成员,现场测量,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制成了目前的“多维度可调节放喷流程”,年节省维修费70多万元。该成果获得了“为民技术创新奖”铜奖。
  在井下作业大队,信息工程师与生产责任人结合,通过网络编程操作“日清日结”系统,大大减轻了员工日常收集整理资料的负担,所有账目网上一览无余,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还有作业冲砂探测软件,以往冲砂施工的车辆、用料等工作都是靠人工估算,存在时间不准确、衔接不紧凑,物资浪费等情况,这款软件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冲砂过程中车辆、物资、人工的浪费,目前仅一个作业队就能节省至少13万元的成本。这些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员工来说,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为油田提质增效出一份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