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影响儿女的择偶观了吗
2016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 泠(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心理咨询师)
  上大三的晴晴恋爱了,男朋友是她的同班同学。男孩儿长得帅,学习成绩也好,在晴晴心目中,他就是男神。周末,晴晴将男友领回了家,她本想爸爸妈妈会夸她有眼光,却不料送走男友后,妈妈的一句“晴晴,你不能和这个男孩儿好哈”,将她“浇”了个透心凉。爸爸妈妈嫌男孩没有家教,太“嘚瑟”。吃饭时伸着筷子到别人眼前夹菜,嘴巴嚼东西还吧唧吧唧响;坐在沙发上,边跷着腿边一个劲地抖动。“我以为啥大不了的呢,鸡毛蒜皮的,你们就别鸡蛋里挑骨头了哈!”晴晴不以为然地说。“你说这是鸡毛蒜皮?”妈妈急了,“这是教养!懂吗?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生活在一起,你能受得了?”
  第二天,晴晴妈与闺蜜聊起此事,不料闺蜜也正为儿子找的女友不合她意而苦恼。闺蜜说她希望未来的儿媳是一个智慧型的,独立性强、有主见的女性,可儿子带回的女友却是一个依赖性强、遇事没有主意的女孩子。两位妈妈为了儿女的择偶不当而唉声叹气,抱怨孩子们没有眼光。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烦心事不少家长都遇到过,每当这种时候,父母总是将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认为是他们择偶观有问题,眼光差。实际上,当儿女的恋爱对象不能让父母满意时,最应反省的是父母自身。择偶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女儿与父亲的亲密程度直接影响到女儿的择偶标准。童年时期受到父亲正面情感支持越多的女性,所选择的男友与父亲的相似度就越高;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的女儿则不愿找和父亲类似的男性为伴侣。同样,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影响男孩子的择偶标准,他们总会有意无意地以美好母亲的形象来比照要选择的女孩子。
  除了亲子关系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熏陶对择偶观的形成也非常关键。中医讲高明的医生“治病于未病”,说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与其像晴晴妈和闺蜜那样等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再去干预,不如尽早将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择偶观渗透给孩子。这种渗透最好不要晚于青春期早期,即十三四岁左右。父母可以利用吃饭、聊天的时间,当着孩子的面,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谈一些婚恋事件,夹叙夹议,将自己的爱憎好恶表述其中。未必要让孩子参与交流,但要让他听到,能在他潜意识里留下印象即可。
  潜意识对心理的暗示作用不可低估。人一出生就不断地与异性接触,并把引起好感的异性形象存于潜意识里。同时,又在通过家庭教育、书报、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建立对异性的评价体系。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隐藏在潜意识里对异性外表、内在的各种零散的评价信息慢慢整合成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异性形象,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便会被吸引,以至于产生爱情。
  晴晴的父母希望女儿找一个有教养的男孩做女婿,晴晴妈的闺蜜希望儿子找一个有主见、独立性强的女孩做儿媳,都无可厚非,只是应该将这些择偶观早些渗透给孩子。潜移默化有时会起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