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塑料吸管转型的背后
只因一点油污丢掉一个大客户,投入一亿痛苦转型
2016年10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喝牛奶时你掰下吸管扎进盒子,可能都不会看一眼手中的小小吸管。可是,当饮料、奶企采购这些吸管的时候,验货员会抽取几根,拿着放大镜上上下下仔细查看有无异物。作为直接入口的材料,吸管的蒸发残渣、溶出重金属等指标不合格能导致消费者身体健康受损。在食品安全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吸管质量安全成为消费者和食品企业关注的重点。
  而作为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很多吸管企业利润以分、厘计算。日照这家吸管企业告诉我们传统制造业利润微薄、转型艰难,但是做精、做优是应对市场的必然做法。
  本报记者 张亚楠
  
  日照新正源集团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塑料饮用吸管生产企业。大概在2003年左右,新正源董事长郑俊荣随山东省相关部门组织的考察活动来到日本,看到日本的吸管企业一根吸管的生产成本合2分人民币,卖1角人民币,而同期新正源和国内绝大部分同行一根吸管的成本在1分,出厂价只能卖到2分。自家产品和日本同行在质量和利润率上的巨大差距让郑俊荣很吃惊。他意识到,低质、低价的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低,靠着打价格战生存不是长久之计。
  郑俊荣的担忧很快变成现实。2008年的一天,国际业务部突然接到客户反馈:有一批产品不符合要求,要求退货。要求退货的客户是日本知名连锁零售集团佳世客集团,他们从2006年起采购新正源吸管,是新正源的重要客户。被要求退货的批次价值数十万美元,这对当时的新正源来说是不小的损失。郑俊荣连夜带领团队到日本拜访道歉,得到的信息是:有一根吸管上沾了一点设备上的油污,客户认为新正源管理不善,转而选择其他吸管供货商。
  与此同时,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奶业地震,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高到了新层次。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郑俊荣意识到,作为食品的配套产品,吸管提高产品质量迫在眉睫。
  从2008年开始,新正源通过自有资金和贷款陆续投入一个亿进行厂房改扩建、设备更新、人员培训。买了60亩地,新建了3万平方米的厂房。厂区和车间完全按照出口食品企业标准要求设计施工,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完全分开,厂区地面全部硬化;车间配有设施齐全的更衣设施、洗手消毒设施、风淋设施及空气净化系统。
  在今年投入使用的新厂房里,为了防止意外磕碰导致墙面掉粉,墙裙用不锈钢板包裹。车间通体采用封闭式玻璃窗体;壳料搅拌设备的里层也换成了食品级的不锈钢。新正源质检部经理张伟鹏告诉记者,车间内部配有中央空调和最先进的空气净化设施,可满足药用口服液吸管等更高卫生要求的产品需要。
  工人王纪波说,进入车间要换上工作服、工作鞋、隔离帽,还要使用水、洗手液、酒精等进行多重环节的洗手。进入厂房之前,在防菌通道,工人要被鼓风机吹上一会儿,将身上可能携带的灰尘、毛发完全隔离在厂房外。每两个小时,就有人拿着粘毛器来到生产线上的每个职工身边粘一下身上可能存在的头发,以避免毛发混入产品。而在2008年之前,他不用经历这么烦琐的防控措施。
  新正源还与专业的质量管理公司合作,聘请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查找问题。如今,新正源通过获得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组织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SC22000认证。
  郑俊荣说,2008年之后的四五年里,新正源一直背着贷款,没有利润。而熬过痛苦期,回报也是明显的。因为产品质量的提升,伊利加大对新正源产品的采购量。2015年,在伊利对包材供货商的质量验证中,从异物控制等多个方面考量,新正源的符合率在10个供货商中排名第二。
  从2014年开始,新正源连续三年的销售额增长率都在35%以上。2015年,新正源的吸管年产量达到了100多亿支,2016年产值预计近2亿元。除去伊利,汇源、中国肯德基、欧洲包装集团等知名食品企业也成为新正源的客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