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伟祥向记者介绍村里刚整修的环山路。
“在山地种玉米效益低,我们想号召村民改种谷子,不仅抗旱耐热,产量还高,能带动村民种地的积极性。”12日上午,在五峰山街道下铺子村的北山坡上,该村“第一书记”靳伟祥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帮扶规划。自2014年10月驻村开始,他扎根山村,与当地村两委一起寻思路、谋发展、促民生,一点点改变着穷山村的面貌。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纪颜颜
协调105万元资金
修通两公里环山路
下铺子村地处偏远山区,全村仅有253口人,其中近一半人外出打工,经济贫困落后。“年轻人都往外走,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村里贫富差距很大,有的住上了3层小楼,有的还住着土坯房。”2014年10月,靳伟祥开始担任下铺子村“第一书记”,通过挨家走访他逐步摸清了村里的情况,发现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下铺子村四面环山,起初进村只有村西一条路,虽是水泥路,但路面狭窄,逢年过节赶上车多并不好走。下铺子村向东就是张夏镇孔庄村,两村之间原有一条2公里的环山土路,路面崎岖不平无法通车,修好这条环山路成了两村百姓的共同愿望。为此,靳伟祥的派出单位长清区农广校争取各方支持,最终协调济南市公路局、长清区扶贫办等单位,筹集资金105万元,于去年10月修通了下铺子村至孔庄村的环山路,让五峰、张夏两地近1.5万村民从中受益。
修好了路又开始治水。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去年底靳伟祥为村里争取了“五小水利”项目,该项目投资15万元,在峪沟两侧山体的半山腰新建了两座5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泵站、一眼大口井,埋设PE管道1000多米,建好后扩浇果树面积150多亩。
凭借专业优势
“送教下乡”到地头
靳伟祥长于农村,毕业后又从事了18年农民教育和农技推广工作,对于农业,他是行家里手,他深知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和无奈。下铺子村山场面积达1200余亩,其中90%种植了核桃树,但由于品种多、乱、杂,管理水平低,结出的核桃果子小、产量少,村民一直无法获得最大收益。靳伟祥在了解情况后,为提升核桃品质、提高产量,今年4月他争取到林业扶贫项目,为该村贫困户免费稼接了150亩新品种核桃树。今年7月,该村又稼接改良了100多亩中秋红大枣,仅此一项就可为全村带来5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同时,靳伟祥凭借专业优势多次为贫困户培训农业种植技术,“送教下乡”到田间地头。其派出单位长清区农广校聘请林果专家,向贫困户培训果树种植、修剪、施肥、嫁接等技术;筹建科技书屋,购置种植技术资料300余册,VCD光盘10余套,让村民在农闲之余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农业知识。
根据该村10户贫困家庭的意愿,靳伟祥与村两委一起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10户贫困家庭中11人有一定劳动能力,村两委协调其中7人到济南市区企业打工,其余4人在家种养结合,农闲时打短工增加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帮助其发展林果、畜牧养殖。
为了招商引资
明年另修进村路
长期以来,下铺子村没有产业项目,制约其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帮村里“搭台找路”,靳伟祥可谓想尽了办法。今年年初,在靳伟祥的推荐下,一家农业庄园计划承包荒山搞生态种植,最终因下铺子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未能达成协议。6月初,一家养鸡场计划征地20亩饲养土鸡,也因交通不便泡汤。下铺子村与某建筑公司联合开发的扶贫项目也因此失败。就这样,靳伟祥为村里先后跑了六七个产业项目,都因同一问题没有成功。
“虽然进村的路多了一条,但两条村路都很窄,最窄一段不过4米,大型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这影响了企业来村投资设厂,交通方便才能吸引项目。”面对一次次失败,靳伟祥和村两委班子没有气馁,明年初他们计划绕开部分路窄的村子,另修一条长约1.5公里、宽6米的村路,让大型车辆能够顺利入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