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智能制造,淘汰赛已经开始
2016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特铸造全自动制芯中心。
     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企业家建设主题宣传采访报道中,齐鲁晚报注意到,山东的制造企业正在进行一场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这些行业引领者在智能制造的实践与探索,恰与不久前在济南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信博会“2016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创新论坛”(以下简称智能制造论坛)上专家的观点相互呼应。
  本报记者 蔡宇丹 任磊磊 

  每个订单都不一样,多品种同时生产,不改能行吗
  澳柯玛给京东、顺丰以及蒙牛、伊利、光明做冷链车和冰柜,不管是物流企业还是奶企,每家要求都不一样,如何柔性生产?
  海尔的互联工厂在考虑,怎样才能快速精准感知用户个性化需求,让这种需求像鱼缸一样透明?
  青特在与戴姆勒的合作中思索,为什么奔驰的产品能引领市场?工业大数据下的深度学习能否让企业拥有洞察力和前瞻性?
  东莞劲胜给华为、三星、OPPO做手机壳,70多种不同要求的手机壳,这么多工序混流生产,如何快速切换?物料如何配送?
  “现在,大部分产品是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生产,这对企业已是常态。”在信博会智能制造论坛上,金蝶集团首席制造专家蔡颖发问:每个订单都不一样,工艺也不一样,多品种同时生产,如何跟踪订单?几千种物料如何准确地供到生产线上去?
  智能制造就是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那么,“这件事情是不是需要向领导请示一下”的传统思维模式还玩得转吗?
  “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淘汰赛已经开始。”蔡颖说,现在,国内制造业成本跟美国不相上下,制造业大部分都亏损,利润率在2%—4%就了不起了,不转型怎么办?
  4.5亿“顶配”,青特工具升级
  “以智能仓储管理为例,几千个几万个物料都有芯片、定位器,需要什么就自动把物料移下来,通过app直接送上去,通过历史数据分析预判物料要运到哪,这就是大数据带来的价值。” 蔡颖说。
  青特集团投资4.5亿元打造了全球最高配置的智能铸造生产线,在这条顶配的铸造生产线上,造型线是从德国全线引进的,制芯设备是西班牙的,炉子是美国的,浇注机是瑞士的。
  与这些顶级生产设备相连的还有一个用于存放砂芯的大型智能立体仓库,这个立体仓库有1152个货位,每个货位可以存放2个桥壳砂芯,输入程序后1分钟就能自动抓取所要的芯子,然后通过地下传输带把砂芯运到浇筑生产线上。在搅拌、铸造、仓储等多个环节,传感器无所不在。它们感知生产过程的温度、速度、压力、热能、噪声、振动、零部件位置……记录下一个个工业大数据。
  这个铸造车间地面光洁平整,完全颠覆了以往传统铸造车间脏乱差的形象,其秘密藏在这个车间的地下,型砂的传送、回收以及砂芯的物流全部在地下空间内完成。而且车间的用工极少,同样的产能如果以原来的生产方式组织需要四五千人,而在这个智能铸造车间只要100人。
  青特集团副总裁纪奕春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华为等中国企业在消费电子类产品制造能力上升得快,而装备制造等基础工业上中国还和国外差得远,这是因为没有好的装备和工具来做产品。
  这样的“顶配”让青特得以站在另一个平台上竞争,使这家中国民企成为国际卡车巨头戴姆勒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吸引来菲亚特、佩卡、卡玛斯等巨头的合作。“我们的订单都干不完。”纪奕春对齐鲁晚报记者透露,今年1-9月,青特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而同行业平均数是3%—4%左右。
  戴姆勒的产品为什么具有前瞻性
  “我们既是一汽、东风这样的主机厂商的供货商,又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很有压力。”纪奕春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以前都是主机厂提供图纸,青特做零部件;现在是青特生产产品,引导主机厂选择青特的产品,这就要求青特的产品和主机厂同步,或者更先进。
  这种产品的前瞻性能力如何获取?青特在和戴姆勒的合作中发现,戴姆勒能够提前几年对产品做规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戴姆勒在工业上的多年积淀,形成了一个完善而强大的数据系统,对工业大数据长期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这让它拥有了把握趋势的能力。
  “戴姆勒对信息的了解要比我们想像得大的多。当我们上这条铸造线时,他们就知道我们有这条生产线,他们很清楚我们具备怎样的制造能力,否则就不会浪费10年时间和我们接触,这就是掌控信息的价值。”纪奕春坦言,我们存了很多数据,但我们还没有分析能力,这是青特下一步要着力挖掘的能力,因为工业大数据已经是生产要素了。
  海尔:一百万人有一百万个要求,你如何满足
  青特经营管理部部长李超曾参观过西门子在成都的智能工厂。“就西门子而言,它也不敢说成都的工厂是真正的工业4.0。”李超说,比如做轮胎,有库存就不叫智能制造。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是局部自动化,这离真正的智能制造还差得远。
  “真正的智能制造是从产品研发、订单处理、生产调度、数据采集,多个系统无缝对接的全产业链。”纪奕春说,就青特而言,目前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端口还没有连接,企业内部的“数据墙”还未打通。
  “从客户端直接出单子,工厂就开始生产了,这就是工业4.0。“李超对工业4.0的理解,点明智能制造是以用户端需求为原点,因此会消灭库存。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有一句话表达得更准确——没有用户参与的工业4.0是一句空话。
  现在,海尔在沈阳的互联工厂生产冰箱;在郑州的互联工厂生产空调和滚筒洗衣机;在青岛的互联工厂生产热水器。在沈阳的互联工厂,同一生产线可生产500多种型号,秘密在于一台冰箱原来有300多个零部件,现在整合为23个模块,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人员配置减少57%,单线产能提升80%。订单交付周期由15天降到7天。而郑州的互联工厂,仅一个焊接程序质量水平达到6ppm,优于行业20倍,这是传统制造模式根本达不到的。
  海尔的营销体系也因此发生改变,过去面对客户、商店,现在要面对每一个用户,怎么满足这种大规模定制?张瑞敏坦言,这真的非常困难,一百万人就有一百万个要求,你给用户做一百万种产品,这是不可能的。
  张瑞敏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户个性化定制必须要有用户圈,他说,“用户圈里有很多意见领袖,他们设计一个产品,如果很多人觉得不错,意见领袖聚集成一万种需求,那只需一万个设计就好了。”
  澳柯玛造冰柜,要帮和路雪“资产管理”
  而澳柯玛一步步走向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也是紧跟用户需求变化,扎实向前推进。澳柯玛董事长李蔚对齐鲁晚报记者说,现在澳柯玛的商用冰柜绝大多数都是客户定制的。用户提出要求,我们去解决。
  像非洲缺电,疫苗无法实现正常保存,澳柯玛与盖茨基金会旗下机构Global Good合作制造出ARKTEK,在无需电源的情况下,冷藏箱里面的温度可在35天内始终保持在0℃-10℃,解决了非洲地区近百万儿童的疫苗免疫难。
  和路雪的冰柜是集中采购后发给商户用的,但印尼一些商户会把这个冰柜搬回家当家电用,而且冷柜里卖的是不是和路雪的产品也无法监控。澳柯玛就为和路雪开发了一款资产管理系统,让它能监控这个冰柜在哪里,并且能时刻监测冷柜运行状况。
  澳柯玛的电动三轮冷藏车就是要解决生鲜冷链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这种三轮车每公里耗电8分钱,很适合伊利、光明等乳企解决市区配送问题;同时也适合京东、顺丰等进行生鲜物流配。
  现在,澳柯玛的商用冷柜有上百个型号类别,像伊利、蒙牛、统一等,行业不一样,对产品要求也不一样。客户要求远程控制,就给冰柜植入wifi功能,下载app客户端就能手机监控了,客户想知道冰柜库存多少,再加个传感器等方式来解决用户需求。  “我们逐渐形成了在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冷链终端储存、家用制冷产品的全冷链各环节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全冷链’战略。简言之,就是为客户打通全冷链各环节,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完美解决方案。在这一战略之下,我们通过智能家电、智慧冷链、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及O2O线上线下营销平台支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李蔚对齐鲁晚报记者说。他透露,目前新的互联网工厂正在全面建设中,一期预计会减少人员55%左右。
        (下转B02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