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崮山中学,这儿有一种气质
——专访威海市崮山中学校长刘玉乙
2016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孟霏 陈乃彰

  走进崮山中学,你便能感受到一种气质。
  这是崮山中学多年来“礼和文化”的浸润积淀,也是传统文化的开花结果。
  “教育要本真,要回归,这需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与自然和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遵循人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校长刘玉乙常把教育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尊重人成长的规律,“如果我们把人生比喻成一次远行,教育承担引领学生行走的方向,确认学生行走的姿态,提升学生行走的速度。”

“礼和”元素遍校园
创“礼和文化”环境

  崮山中学是威海经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有外有来务工子女790人,占全校中小学生数的60.4%,还有20多个孩子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了使这些来自祖国天南海北、文化环境不同、风俗习惯迥异的孩子能够融入到崮山中学这个大家庭中,崮山中学确立了“礼和文化”的特色。”刘玉乙说,学校为此精心设计了“礼和文化”主题门和宣传墙,“礼和门”采用传统的大红为底色,正面书写了“健康 阳光 向上睿智”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书写的则是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礼和气质和旺盛精气神的时代人”,学生无论是迎着朝阳步入校门,还是踏着落日的余晖走出校门,都能立刻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和正向的灵魂触动。
  此外,学校还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礼和文化”符号。将校徽内容进行科学整合,融入“礼和”文化的内涵解释——因“礼”有四心而美,因“和”做四人而健,并精心设计创作了校园系列“礼和文化”主题LOGO,同时设计了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礼和”篆刻印章,广泛运用于校园办公QQ群头像、《礼和之窗》校刊、《礼和之歌》校歌、学生毕业纪念册、家校联系卡、教师学习笔记等特色文化宣传媒介。
  “上课的时候,我们还会将古琴曲作为课堂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刘玉乙认为,正是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让学生潜意识里便将“礼和文化”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标准。
构建“礼和文化”
课程体系

  有了“礼和文化”的教育环境,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入手,积极构建具有崮中特色的“礼和文化”课程体系。
  2013年,在原来《经典诵读》校园读本的基础上,刘玉乙又亲自主持开发了“致和”校本课程——《八十六天环绕中华文化五千年》。该校本课程精心选取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典篇章和名言警句,全校1300多师生人手一本,通过每天“熟读4句,强记1句”的方式进行阅读,并坚持每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期末进行评比、展览。每个学期循环往复,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四年级,不间断地进行。此外,2014年,学校在中小学语文学科尝试增设了“古诗文吟诵教学法”,借此引领师生品味古诗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提高诗文鉴赏能力。2015年,我校又增加了《朱子治家格言》(小学部)和《道德经》(中学部)诵读内容。经典诵读让崮中学子浸明浸昌、沐仁浴义,逐步达到“明礼致和 德润行健”的崇高境界。
  在体育课程上,崮山中学也历时5年时间,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的科学探索。“我们最大的特色便是,全校的学生都会抖空竹这项民间的体育运动,此外,一到五年级还会一些传统类的益智游戏。”刘玉乙介绍到。
“礼和”多元评价体系
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

  采访中,刘玉乙经常说的便是要“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绽放”。
  正是基于此,从2007年起,崮山中学便积极搭建班级双周量化考核评价平台,并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班级管理实名制”,即用班主任的名字来给班级命名,“建华班”、“爱华班”、“志勤班”、“倩雯班”等富于个性化的班级名称,出现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门边,再加上一个个独具个性魅力、特色鲜明的班级宣言、班徽、班旗和班歌,整个校园32个班级,犹如32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把校园点缀得色彩斑斓、美丽无比。2012年,学校又在“班级管理实名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班级“学生神采编码秀”视频展示项目,主要是汇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照或生活照,并附上一句励志格言或师长寄语,通过数码编辑后形成班级的“学生神采编码秀”,定时利用班级和校园多媒体系统进行滚动播放,以营造凝心聚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使班级管理提升新档次。
  另外,学校还积极倡导“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全面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