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爬坡难受,他提前布局“过冬”
西王集团王勇,“小油坊”收购北美高端食品巨头
2016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熬过这严冬,熬过竞争对手,再过几年又是一条好汉。主要是在这段时间怎么做。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缩过剩产能,这对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不压缩,大家都很难受。通过洗牌,剩下的就会变好。       ——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
     在西王集团的展馆里,有一株挂满了玻璃瓶的大树,瓶中盛放着集团的产品样本。而这些产品,均来自同一种原料——玉米。1986年建厂,作为西王村的村企,从生产最普通的淀粉到葡萄糖、玉米油、果糖……在玉米深加工领域,西王有上百项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去年,西王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利税超14亿元,近期还要斥巨资收购北美食品巨头。西王是怎么让粒粒玉米创造出如此巨大经济价值的?

  本报记者 李师胜 刘帅

吃苦不说还受委屈
曾被贴“大字报”

  “企业家不缺钱,再干就是给社会干的。”10月24日上午,已经66岁的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谈了自己对企业家的理解。  在30年前,王勇刚创业时不像今天这样风轻云淡。资料室里珍藏的一张“大字报”,见证了当时创业的艰难。
  1986年春上任村支书,王勇把自己20多万元的面粉坊捐给了集体,带领支部一班人外出考察市场找项目。村党委副书记王明鹤说,“那时俺们每人每天吃住只补助两块钱,不敢住旅店,吃干馒头,喝自来水。”
  虽然吃了不少苦,可村民不这么想。有人贴出了“大字报”:“他们出去考察项目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全村百姓。”
  王勇的媳妇愤愤不平,王勇却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干出来的。1986年秋,西王油棉厂开张,当年获纯利23万元,让西王村百姓心服口服。
  平了一波,又来一波,上世纪90年代,西王集团还差点吃了“散伙饭”。
  1993年,厂里一年赔了1000多万元,3000多万元贷款很快就“打了水漂”。王勇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500万元的转产资金,没想到村民们一听说又有钱了,就要“散伙”分钱。为了这事,王勇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终于转危为安。 
瞄准运动营养保健品
并购国外食品巨头

  当年的小村企早已不甘偏安一隅。今年9月22日,西王食品购并了加拿大食品公司Kerr。
  “Kerr公司主要生产运动营养保健品,在北美市场占有率在11%左右。西王将出资38亿收购其80%的股权。”运动营养保健品在国内是个新兴起的产品,这是王勇看好的原因。
  购并Kerr是公司“三步走”战略的一部分。第一步是发展玉米油,第二步是高端食用油,第三步是发展高端食品。“现在第一步已完成了;第二步也在进行,发展橄榄油等;购并Kerr是第三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Kerr的科研团队很厉害,发展了20多年,研发了五六百个产品,如今在产的有几十个产品。”王勇很有信心地说,中国有公司为其代销,今年已经销售1.8亿,这还是在没有正式推广的情况下。这也是公司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毕竟,高端食品在国内尚处于稀缺状态。
前年开始布局“过冬”
“小改小革”每年上百项

  西王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并与科研院所挂钩。目前,企业有240项专利。“在国内,西王通过自己的科研团队,第一个把果糖搞起来,让糖尿病人也可以吃糖。”
  “现在是全员搞创新,一些员工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经验,一些电工搞的小发明就能省下几十万,这样的‘小改小革’每年有上百项。”
  “熬过这严冬,熬过竞争对手,再过几年又是一条好汉。主要是在这段时间怎么做。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缩过剩产能,这对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不压缩,大家都很难受。通过洗牌,剩下的就会变好。”谈到目前的经济局面,王勇铿锵有力地说。
  王勇说,“西王前年已经开始布局。首先是抓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不管企业多好,资金跟不上,企业就要倒。”
  王勇介绍,“从现在到过年,一部分企业要倒。”目前,银行的坏账太多,可能会抽回部分资金,一些经营情况不善的企业会很难维持。不过,西王的资金链没有任何问题,资金回笼也很及时。
  近三年,别的企业都在爬坡难受的时候,西王则花1亿多元引进日本技术进行信息化改造。
  “企业家自己兜里的钱肯定是够花的,但还要发展企业、要保证企业职工的幸福生活,还要为国家纳税。”王勇说,“企业家就是要有一种精神,心里痛快,才会用心去经营企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