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桃核儿上展现大千世界
民工王儒兴迷上桃核微雕,多年努力自学成才
2016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桃核微雕作品《两只小船》。
  ◥桃核微雕作品《鸟笼子》。
     一名外表粗粗拉拉的民工,竟然身怀奇技,无师自通,练就一手雕刻绝活:即便在一颗小小的桃核儿上,他也能刻出包括栩栩如生的人物、精致雕花船体的“核舟”。这位长清的草根能人,名叫王儒兴。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张展

从小喜欢雕刻
最初是用钢锯条

  王儒兴今年59岁,长清魏庄村人,现在济南国际园博园里做物业维修工人。
  在王儒兴的家里,摆满了他雕刻的百余种物件,包括器皿、宫室、飞鸟走兽、人物等,这些物件大多都是根据桃核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各有各的情趣神态。工作时,老王在园博园内担任维修工作,闲暇时,他就在这些平凡易见的材料上绘制属于自己的梦想。
  “小时候,自己在田地里闲来无事就喜欢摆弄桃核,也没有什么特制的工具,最初就是用钢锯条对桃核进行雕刻。”工具虽然简陋,但当他看着小小的桃核,在自己手中慢慢雕刻打磨成型,仿佛赋予了本属于丢弃物的桃核新的生命和意义,老王逐渐迷上了这种感觉,并一发不可收。
  “这是我小时候雕刻的猴子,50年了依然爱不释手。”王儒兴拿着挂在钥匙扣上的小猴雕刻说。这枚核雕雕刻的是小猴抱着寿桃的姿态,50年来形成了厚厚的包浆,圆润光滑。最初的雕刻略显生涩、粗糙,但这并不影响老王对这枚核雕的喜爱。随着老王的核雕技术长进,雕刻的材料从泡沫到桃核、木头,工具从锯子到专门的雕刻刀,题材也更加丰富多彩。老王说:“雕刻的题材大多是自己想象的,还有的是比着报纸上的配图绘制的。”
沉浸在雕刻世界
再多的苦累都值

  “你看,这是用桃核制作的十二生肖,这个是模仿深圳拓荒牛做的牛,这个是用23个桃核粘接雕刻的龙……”老王说起自己雕刻的十二生肖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十二个瓶盖大小的属相雕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和十二生肖一起摆放的还有精雕细刻的白菜蝈蝈、小巧玲珑的鸟笼子、圆润亮丽的葫芦等。此外,王儒兴还展示了他的木雕弥勒佛的绘图手稿,画中的弥勒将大肚能容、笑容可掬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王儒兴介绍,一件好的雕刻作品,需要经过构思、绘图、雕刻、打磨等几个过程,“意在笔前”,一件得意之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说起得意之作,老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盒子里取出两个长约5厘米、高约3厘米的桃核,分别雕刻了不同风格的小船,其中一艘中间高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上的船篷是用镂空技术一个一个雕刻出来的。船尾处有一穿蓑衣的撑船人,挽着裤腿,手里撑着一支船桨,悠闲地划动;另一艘小船船舱两旁各开了一扇窗户,两扇窗户轻轻一吹就能打开,船舱前方还有一扇门,门和窗户上都有着花纹装饰,船首雕刻了一位双手负背、意气风发的文人墨客,像极了苏东坡游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咏出《赤壁赋》千古名篇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这两艘船是王儒兴技术臻至圆熟之境的代表。
  王儒兴平时坚持干好维修工作,闲暇时就构思雕刻内容,沉浸在自己的雕刻世界里。对他来说,雕刻的乐趣就是冥思苦想之后做出精雕细刻的作品,再细细品味欣赏这件作品。王儒兴说,“看到这些作品,再多的苦和累都值了。”他将自己的兴趣培养成了事业,让雕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小的桃核在他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机。雕刻虽苦虽累,但苦中有乐,王儒兴乐在其中,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