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更美了村民赚钱了
孙耿镇冯家村的华丽蜕变
2016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家村办公场所。
     冯家村原来是典型的贫困村,“柴草满门、牛粪满地”是原来村子的真实写照。然而,在精准扶贫的帮扶下,短短几年时间,村子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变化一:
网改 路通 环境美
乡村面貌换新颜

  过去,冯家村是瓦房居多的贫困村,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原来的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无其他特色产业,村委会无集体收入,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300元左右。
  精准扶贫政策普及后,通过精准识贫、因户施策,在基础设施上,老百姓安全饮水、农网改造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建设了村委会办公室、幸福院,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路灯照亮了每家每户,绿化带改善了村居环境,清挖水湾解决了蚊蝇满地的后患,休闲广场让村民跳广场舞有了去处……
  “俺们冯家村发展是有优势的,不仅市派第一书记来帮忙,村干部带头找脱贫路子,贫困户也自主谋求发展路径,全村上下齐发展势头强劲。”冯家村村民刘军如此评价。目前,冯家村把脱贫攻坚当成头等大事,积极寻求脱贫路径,产业发展渗透各组各户,形成遍地开花态势。
变化二:
大棚 企业 增收忙
人人都能把钱赚

  为切实加快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冯家村发挥“能人”作用,鼓励和引导原村年轻人返乡创业,重点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2015年下半年领办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承包地流转经营,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结合孙耿镇现状成立土豆合作社,种植大棚土豆,实现集体、个人双增收。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资源,与济阳县龙力起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村内现有劳力和资源,发展来料加工项目,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冯家村原有养羊户6户,经调研还有10多户村民愿意养羊,但是缺乏带头人,多次动员之后,村委会委员李忠泉愿意带头养羊,并积极行动,购买母羊,2015年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养羊协会,筹措资金,扩大养羊规模,目前羊群存栏数达300只,全村10个贫困户13名贫困群众参与到合作社中,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左右。通过有利措施,既增加了村民实际收入,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新的突破,2015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27万元。
  2016年,孙耿镇政府和山东群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冯家村西建成了5个120米长的冬暖式高温大棚,用于种植瓜果蔬菜并维持正常运营。该公司每年不仅按时缴纳土地租赁费,还向冯家村缴纳5万元作为集体收入,冯家村每年拿出不低于50%的资金用于帮扶村内贫困人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在用工方面,优先聘用本村有相应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随着大棚建设的逐渐完成,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不仅依托孙耿镇成熟销售网络,还积极寻找更多平台。  
  “咱们这大棚建起来之后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盆菜等,主要销往济阳、济南等周边市场和园区采摘,另外在大棚的周围还将建设农家乐,养殖鹅、牛、羊,采摘的同时还能感受乡村田园风。”村支部书记艾金富说。
变化三:
选人 建舍 强文化
带头建设谱新篇

  “第一书记真是好,带领大家奔小康;家家户户来走访,通渠打井环卫忙;又修路来又养羊,幸福院搬进了小楼房;要问俺这书记叫啥名,他的名字叫王刚。”在孙耿镇冯家村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第一书记王刚为百姓谋的福利也被谨记于心。
  扶贫解困工作能不能长久有效,关键在于怎样凝聚人心,有没有人干事。为增强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王刚书记不定期组织村里的党员义务清理村内街道,到需要帮助的群众家里做义工。并新建700平米的集幸福院、文化大院、村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解决了聚民心的物质载体问题。先后组织5人次参加市县组织的专业培训,组织村民10余人次,到历城区、济宁、夏口等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有力提高了冯家村村民的创业致富能力。
  同时,该村以“两委”换届为契机,注重从“好人”中选“能人”、“公道人”的导向,选拔好村“两委”成员。村两委通过深入一线,摸透实情、掌握底数,研究制定更符合实际的脱贫策略和办法,完善政策措施来“啃硬骨头”,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人心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